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水平管束降膜动力学与界面吸收性能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9页
   ·研究背景第12-15页
     ·压缩式制冷与吸收式制冷的政策博弈第12页
     ·“节能减排”—吸收式制冷技术发展的新前景第12-13页
     ·压缩式空调与吸收式空调的一次能源利用率比较第13-14页
     ·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14-15页
   ·降膜式热力装置分类与应用领域第15-18页
   ·吸收式制冷技术中的热力学特征第18-20页
   ·水平管束降膜式热力装置研究进展第20-34页
     ·降膜流动模态研究进展第20-23页
     ·降膜吸收过程研究进展第23-28页
     ·降膜蒸发与降膜冷凝过程研究进展第28-32页
     ·传热传质关联式与过程增强研究第32-34页
     ·其它研究第34页
   ·水平管束外表面降膜过程研究难点第34-36页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第36-37页
     ·技术路线第36页
     ·研究内容第36-37页
   ·研究意义第37-38页
   ·课题来源第38-39页
第二章 水平管束降膜流动模态转变实验研究第39-74页
   ·实验目的第39页
   ·实验装置与工作流程第39-41页
   ·实验设计第41-45页
     ·测试流体第41页
     ·测试管材第41-42页
     ·测试管间距第42-43页
     ·涡轮流量计标定第43-44页
     ·实验方案设计第44-45页
   ·光管表面降膜流动现象的一般描述第45-49页
     ·乙二醇降膜流动过程描述第45-46页
     ·乙二醇水溶液、溴化锂水溶液和水的流动特征第46-49页
   ·水平管束管间流动模态分类与辨识准则第49-50页
     ·管间流动模态分类第49页
     ·模态辨识准则第49-50页
     ·模态辨识注意事项第50页
     ·实验误差分析第50页
   ·管间距对降膜流动模态转变的影响第50-58页
   ·降膜流动模态转变数据回归处理第58-65页
     ·回归公式Re=aGa~b第58-59页
     ·降膜Re 的定义第59-61页
     ·Ga 来源及其物理意义第61-63页
     ·光管降膜流动模态转变回归过程第63-65页
   ·铜管表面结构对降膜流动模态转变的影响第65-71页
     ·波纹管降膜流动模态转变图及回归曲线第65-66页
     ·Turbo E 管降膜流动模态转变图及回归曲线第66-67页
     ·Turbo C 管降膜流动模态转变图及回归曲线第67-68页
     ·花形管降膜流动模态转变图及回归曲线第68-69页
     ·光管与高效管不同流动模态对比图第69-71页
   ·管间流动模态转变点数据汇总第71-72页
   ·与部分已有的回归数据比较第72-73页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三章 单元流体模态转变与流动结构研究第74-101页
   ·“流动模态辨识过程”引发的思考第74-75页
   ·“单元流体模态转变机理(UF-MTM)”的提出第75-83页
     ·“单元流体”—宏观现象到微观机理的转变第75-76页
     ·水平管束单元流体模态转变(UF-MTM)图谱第76-82页
     ·UF-MTM 图谱在模态辨识中的应用第82-83页
   ·水平管束流动结构数字化描述第83-99页
     ·水平管束流动结构研究内容第83-84页
     ·流动结构数字描述的现实意义第84页
     ·水平管束流动结构研究进展第84-86页
     ·单元流体分离长度无量纲化处理第86-87页
     ·管间距对光管和高效管单元流体分离长度的影响第87-90页
     ·管间距对单元液柱流形轮廓的影响第90页
     ·Re 数的变化对单元流体分离长度的影响第90-92页
     ·Ga 数的变化对单元流体分离长度的影响第92-97页
     ·铜管表面结构对单元流体分离长度的影响比较第97-99页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第四章 液滴形成拓扑结构与水平管束滴状模态扩展第101-145页
   ·水平管束流动模态辨识尚未解决的问题第101页
   ·研究水平管束液滴形成拓扑结构的现实意义第101-102页
   ·滴状降膜数学模型的理想假设第102-103页
   ·实验观察到的水平管束滴状模态流动特征第103-106页
   ·液滴形成理论溯源与研究进展第106-116页
     ·物理现象从宏观尺度到微观尺度的机理突变第106页
     ·液滴形成理论研究进展第106-112页
     ·宏观尺度到微观尺度液滴形成的拓扑相似及其应用第112-116页
     ·水平管束液滴形成过程的拓扑相似及个性化特征第116页
   ·“单元液滴形成过程”数字图像高速采集实验装置第116-119页
   ·水平管束滴状流动模态术语第119页
   ·水平管底部液滴形成过程的拓扑分析第119-124页
     ·乙二醇液滴形成拓扑结构数字化描述第119-122页
     ·溴化锂水溶液液滴形成拓扑结构数字化描述第122-124页
   ·s=32mm 管间液滴形成过程的拓扑分析第124-129页
     ·水的液滴形成拓扑结构数字化描述第124-126页
     ·溴化锂水溶液液滴形成拓扑结构数字化描述第126-128页
     ·乙二醇液滴形成拓扑结构数字化描述第128-129页
   ·s=16mm 管间液滴形成过程的拓扑分析第129-133页
     ·水的液滴形成拓扑结构数字化描述第130-131页
     ·溴化锂水溶液液滴形成拓扑结构数字化描述第131-132页
     ·乙二醇液滴形成拓扑结构数字化描述第132-133页
   ·水平管束液滴形成过程拓扑转变关键相第133-134页
   ·图像信息数字化处理过程第134-140页
     ·数字图像的计算机描述第135-136页
     ·像素坐标系和空间坐标系第136页
     ·像素距离到实际距离的转变第136页
     ·边缘检测第136-138页
     ·三次样条光滑曲线拟合第138-140页
     ·自适应Simpson 积分第140页
   ·单元液滴表面积与体积随时间的变化第140-143页
   ·本章小结第143-145页
第五章 液滴形成非线性动力学量纲与相似分析第145-165页
   ·液滴形成动力学领域中的拓扑相似第145-146页
   ·复杂流体自由表面流动的无量纲3D 空间分析第146-150页
     ·复杂流体自由表面流动典型的破裂结构第146-148页
     ·粘弹流体的总体流动第148页
     ·牛顿流体的自由表面流动第148页
     ·无惯性粘弹流体的自由表面流动第148-149页
     ·毛细自剪切自由表面流动第149-150页
   ·液颈破裂非线性动力学的相似理论分析第150-163页
     ·液滴拉伸过程的N-S 方程的一般描述第150-151页
     ·近破裂点处N-S 方程的简化第151-152页
     ·近破裂点处的相似分析第152-155页
     ·低粘格式的Euler 解第155-156页
     ·高粘格式的Stokes 解第156-160页
     ·三种相似解之间的交叉现象第160-161页
     ·最小液颈随Re 变化的三种相似解交叉分析第161-162页
     ·各种复杂流体液滴破裂时近破裂点处的相似解转变第162-163页
   ·本章小结第163-165页
第六章 水平管束界面吸收性能多因子实验研究第165-195页
   ·水平管束降膜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分离的考虑第165-166页
   ·“界面传递过程”概念的引入第166-167页
   ·界面吸收性能实验装置工作原理第167-169页
   ·实验装置部分实景照片第169-170页
   ·界面吸收性能实验装置系统构成第170-174页
     ·水平管束子系统第170页
     ·溶液循环子系统第170-171页
     ·溶液加热子系统第171-172页
     ·冷却水循环子系统第172页
     ·配电子系统第172页
     ·真空保证与采样分析子系统第172-173页
     ·数据采集子系统第173-174页
   ·实验装置主要设备仪器技术参数第174-175页
   ·5×2×2×2×2 全因子实验设计与实验结果第175-178页
   ·数据处理与多元回归分析第178-194页
     ·溶液温度浓度对降膜Re 的影响第178-179页
     ·界面传递系数确定第179-181页
     ·界面传递系数随Re 增加的变化规律第181-185页
     ·冷却水进口参数对界面传递系数的影响第185-188页
     ·多元因子响应面(RSM)回归第188-193页
     ·实验误差来源第193-194页
   ·本章小结第194-195页
第七章 结论、创新与下一步研究方向第195-199页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第195-197页
   ·下一步研究方向第197-199页
参考文献第199-213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213-214页
致谢第214页

论文共2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温等离子体辅助催化型颗粒物捕集器净化柴油机尾气污染物的研究
下一篇:重型车用发动机振动与噪声控制的理论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