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的缘由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12-18页 |
·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和界定 | 第12-13页 |
·国内外对于唐代长安城粮食供应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理论依据 | 第18页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9-20页 |
·预期的结果 | 第20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研究地域---关中平原与唐长安城自然、经济地理 | 第21-31页 |
·天下之雄地---关中平原的地理特点 | 第21-23页 |
·京畿道与京兆府---唐关中平原行政区域沿革地理 | 第23-25页 |
·唐长安城的形胜之势 | 第25-27页 |
·天下上游 | 第26页 |
·金城千里四塞为固 | 第26页 |
·天府之国陆海之地 | 第26-27页 |
·供应路线:长安城的水陆路交通与运输 | 第27-31页 |
·就食之路:两京之间的函谷道 | 第27页 |
·武关道、陈仓道、褒斜道诸陆运及漕运之道 | 第27-31页 |
第三章 粮食消费人口估算:唐长安城人口的构成与数量变化 | 第31-44页 |
·常住人口构成与数量 | 第32-42页 |
·在籍人口 | 第32-34页 |
·非著籍人口 | 第34-41页 |
·常住户口中的官员们:官吏与胥吏 | 第41-42页 |
·初唐、盛唐、中晚唐粮食消费人口总数估算 | 第42页 |
·流动人口 | 第42-44页 |
·流动人口的构成 | 第42-43页 |
·流动人口数量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长安里坊居民的日常粮食供应结构 | 第44-52页 |
·里坊的基本结构与特征 | 第44-47页 |
·基本结构 | 第44页 |
·居住空间分布特征及变迁 | 第44-47页 |
·里坊粮食消费的市场化分层供应结构 | 第47-52页 |
·饮食店与邸店在里坊的空间分布与变化 | 第47-49页 |
·主要的供应渠道:粮行、米行与碾硙业 | 第49-50页 |
·商品性粮食供应地东北部谷仓区的形成 | 第50-52页 |
第五章 温暖气候与供应双重动力下的唐代关中农业特点的形成 | 第52-64页 |
·唐时期的气候与变迁 | 第52-55页 |
·6-9 世纪温暖期的基本气候状况 | 第52-53页 |
·长时段中的波动与基本特征 | 第53-55页 |
·唐关中地区的气候特征 | 第55页 |
·气候与长安城粮食需求所造成的唐关中水利网的空间分布特点 | 第55-57页 |
·东北部谷仓地区水利网的重修与形成 | 第55-56页 |
·三河地区水利发达与西部灌溉工程的基本静止 | 第56-57页 |
·唐代关中水利特点形成的环境原因与意义 | 第57页 |
·温暖气候影响下的粮食作物的种植及分布特点 | 第57-64页 |
·狭乡的授田与生产趋向 | 第57-59页 |
·水利网所在的东北部冬小麦种植地区的形成 | 第59-61页 |
·关西、秦岭南麓山前平原及东部河口等地区水稻种植区的形成 | 第61-64页 |
第六章 唐长安城粮食供应“关中高度依赖模型”的发现与提出 | 第64-72页 |
·有唐一代的关中农业灾害的种类分布与其影响的计量分析 | 第64-68页 |
·唐代的关中农业水旱灾害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分布 | 第68-70页 |
·“关中灾年”与“京师饥年”的高度关联关系的发现 | 第70-72页 |
第七章 长安城粮食供应与关中农业及唐代漕运关系分析:对“模型”的检验 | 第72-85页 |
·大运河的兴建与隋唐长安漕粮供应 | 第72-74页 |
·隋至唐漕运的基本状况 | 第72-73页 |
·唐代历年漕运总量表 | 第73-74页 |
·关中供给能力与长安城粮食需求估算 | 第74-76页 |
·关中地区粮食种植面积、亩产及产出总量 | 第74-75页 |
·初唐、盛唐、中晚唐的粮食需求估算 | 第75-76页 |
·环境影响下的长安城粮食供应综合分析 | 第76-84页 |
·关中频发灾害下唐前期长安城粮食供应 | 第76-78页 |
·租税,漕运,如籴关系研究 | 第76-77页 |
·重度频发灾害的结果: 无奈的“就食” | 第77-78页 |
·灾害平静期盛唐时期的粮食供应 | 第78-82页 |
·租税、漕运、和籴关系研究 | 第78-79页 |
·丰年所致的“关辅和籴”作为国家政策的出现 | 第79-80页 |
·漕粮高峰与此和籴高峰重叠的原因及漕粮用途分析。 | 第80-82页 |
·长安城粮食安全与中晚唐政治 | 第82-84页 |
·“关中高度依赖模式”的限制与历史意义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附录 | 第89-98页 |
一、隋唐历史纪年表 | 第89-91页 |
二、有关唐代度量衡的标准及说明 | 第91-95页 |
三、灾害分类统计表 | 第95-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个人简历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