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1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1-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调查研究法 | 第11页 |
| ·参与式需求评估 | 第11页 |
| ·查阅法 | 第11页 |
| ·比较分析方法 | 第11页 |
| ·计算分析法 | 第11-12页 |
| ·检验方法 | 第12-13页 |
| 第三章 国内外农业推广模式 | 第13-20页 |
| ·美国农业大学模式 | 第13页 |
| ·形成背景 | 第13页 |
| ·具体做法 | 第13页 |
| ·日本农协模式 | 第13-15页 |
| ·形成背景 | 第13-14页 |
| ·具体做法 | 第14-15页 |
| ·国内农业推广体系现状 | 第15-17页 |
|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历史 | 第15页 |
| ·新中国农业推广事业发展的历史 | 第15-16页 |
| ·我国部分省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 第16-17页 |
| ·比较与启示 | 第17-20页 |
| ·发挥高校院所的重要作用 | 第17-18页 |
| ·建立多渠道农村科技推广投入机制 | 第18页 |
| ·依法扶持民间农村科技推广组织 | 第18页 |
| ·发展农村职业培训造就新型农民 | 第18-20页 |
| 第四章 驻马店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0-25页 |
| ·驻马店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 | 第20页 |
| ·驻马店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 ·信息传递的单向性 | 第20-21页 |
| ·资金短缺,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 第21页 |
| ·管理体制不健全 | 第21页 |
| ·农业推广队伍残缺 | 第21-22页 |
| ·农业推广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部门间未形成有合力的运行机制 | 第22页 |
| ·构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特征 | 第22-23页 |
| ·推广技术市场化 | 第22页 |
| ·推广内容多元化 | 第22页 |
| ·推广服务一体化 | 第22-23页 |
| ·推广手段调控化 | 第23页 |
| ·推广机构产业化 | 第23页 |
| ·推广活动法制化 | 第23页 |
| ·构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第23-25页 |
| ·科学定位职能,分离两支队伍 | 第23-24页 |
| ·推进体制创新,增强一线力量 | 第24页 |
| ·推进机制创新,提高工作效率 | 第24页 |
| ·依法促进农技推广 | 第24-25页 |
| 第五章 驻马店参与式农业推广组织体系构建 | 第25-47页 |
| ·参与式农业推广模式 | 第25-27页 |
| ·参与式农业推广模式的内涵 | 第25-26页 |
| ·参与式农业推广模式与传统农业推广模式的比较 | 第26-27页 |
| ·参与式农业推广体系构建 | 第27-29页 |
| ·参与式农业推广组织体系构建的经济学基础 | 第27页 |
| ·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推广组织体系 | 第27-29页 |
| ·影响参与式农业推广模式目标的因素 | 第29-30页 |
| ·参与式农业推广模式的工作步骤 | 第30-31页 |
| ·确定推广的目标 | 第30-31页 |
| ·推广项目的选择和管理 | 第31页 |
| ·参与式农业推广模式的管理机制 | 第31-35页 |
| ·参与式农业推广模式的推广过程 | 第31-32页 |
| ·参与式农业推广项目管理 | 第32-34页 |
| ·建立农业推广项目的双向传递沟通机制 | 第34页 |
| ·多元化农业推广方式 | 第34-35页 |
| ·参与式农业推广模式中的推广策略 | 第35-39页 |
| ·农业推广中的先进农民 | 第36-37页 |
| ·农业推广中的“落后者” | 第37-38页 |
| ·目标类群策略 | 第38-39页 |
| ·参与式农业推广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 | 第39-47页 |
| ·提高农民素质 | 第39-41页 |
| ·完善农业推广人员激励机制 | 第41-42页 |
|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 | 第42-43页 |
| ·政府农业政策保障 | 第43-47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7-48页 |
| ·结论 | 第47页 |
| ·讨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