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技术支持下课堂互动模式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对课堂师生互动的意义 | 第12页 |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 第12-13页 |
·对优化技术工具的意义 | 第13页 |
·本文的基本框架 | 第13-1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6页 |
·师生互动 | 第14-15页 |
·反馈技术 | 第15-16页 |
·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6-30页 |
·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课堂互动研究 | 第16-18页 |
·语言学视角下的课堂互动研究 | 第18-20页 |
·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课堂互动研究 | 第20-22页 |
·教育学视角下的课堂互动研究 | 第22-25页 |
·新技术手段与课堂师生互动 | 第25-30页 |
第3章 研究主要内容及理论依据 | 第30-34页 |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主要理论依据 | 第30-32页 |
·互动主义 | 第30-31页 |
·群体动力学理论 | 第31页 |
·主体间性 | 第31-32页 |
·传播学理论 | 第32页 |
·研究方案 | 第32-34页 |
第4章 基于反馈技术的课堂互动模式研究 | 第34-56页 |
·多学科视角下的课堂师生互动模式解析 | 第34-39页 |
·传播学理论对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的解析 | 第34-36页 |
·课堂话语分析理论对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的解析 | 第36-37页 |
·心理学视角对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的研究 | 第37-38页 |
·其他视角下对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的探究 | 第38-39页 |
·课堂师生互动的一般模式框架 | 第39-51页 |
·课堂互动模式的理论指导框架 | 第39-42页 |
·课堂互动结构模式 | 第42-47页 |
·课堂互动过程模式 | 第47-51页 |
·对传统课堂互动模式的分析与思考 | 第51-53页 |
·对指导理论框架的分析 | 第51-52页 |
·对课堂互动结构模式的分析 | 第52页 |
·对课堂互动过程模式的分析 | 第52-53页 |
·互动反馈系统引入课堂对课堂互动模式的影响与作用 | 第53-56页 |
·对课堂互动模式指导理论体系的影响和作用 | 第53-54页 |
·对课堂互动结构模式的影响和作用 | 第54页 |
·对课堂互动过程模式的影响和作用 | 第54-56页 |
第5章 基于反馈技术的课堂互动实证研究 | 第56-82页 |
·课堂互动结构模式与社会网络理论 | 第56-59页 |
·课堂互动结构的描述方案 | 第56-57页 |
·社会网络理论对关系型数据描述的有效支持 | 第57-59页 |
·课堂互动过程模式与弗兰德分析 | 第59-61页 |
·课堂互动过程的描述方案 | 第59-60页 |
·弗兰德分析对课堂互动过程描述的有效支持 | 第60-61页 |
·实证研究过程 | 第61-82页 |
·研究的设计 | 第61-67页 |
·研究的实施 | 第67-68页 |
·研究数据的处理 | 第68页 |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68-8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研究总结 | 第82页 |
·研究不足与研究方向的展望 | 第82-84页 |
·课堂互动模式框架的优化空间 | 第82页 |
·数量结构缺乏意义理解的有效支持 | 第82-83页 |
·对课堂互动活动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 | 第83页 |
·实证分析数据采样编码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 第83-8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