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文化视域下的辽西文学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Contents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一)地域文化的形成 | 第10页 |
(二)地域环境与地域文学发展 | 第10-13页 |
1.清末前地域文学的发展 | 第10-12页 |
2.二十世纪以来地域文学的发展 | 第12-13页 |
(三)辽西名称及其历史建制沿革 | 第13-15页 |
1.建制沿革 | 第13-14页 |
2.辽西文学界定 | 第14-15页 |
一、地域文化与辽西作家的多样文学题材创作尝试 | 第15-24页 |
(一)工业题材的繁荣 | 第15-20页 |
1.悖于历史的选择 | 第15-16页 |
2.工业兴起中的落寞者 | 第16-17页 |
3.下岗工人的生存困境 | 第17-18页 |
4.矿业发展的恢弘历史 | 第18页 |
5.矿业工人的常态生活 | 第18-19页 |
6.矿业工人的炼狱生活 | 第19-20页 |
(二)海洋文化的挖掘 | 第20-21页 |
(三)边地农民人物印象 | 第21-24页 |
1.辽西边地的谐和至美 | 第22-23页 |
2.个体的野性表象 | 第23-24页 |
二、作品中独特的民俗风情 | 第24-34页 |
(一)物质民俗 | 第24-25页 |
(二)幽默诙谐的口语化语言 | 第25-26页 |
(三)多样的人生仪礼 | 第26-29页 |
1.婚姻仪礼 | 第26-28页 |
2.殡葬仪礼 | 第28-29页 |
(四)民间说书技巧在文学中运用 | 第29-31页 |
1. 巧设“扣子”设悬念 | 第30-31页 |
2.花开并蒂,各表一枝 | 第31页 |
(五)人物绰号的作用 | 第31-34页 |
三、文学的现实主义力量 | 第34-39页 |
(一)教育问题的深思 | 第34-35页 |
(二)从生存需求到自我实现 | 第35-37页 |
(三)权力场上的人性质问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