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界地区须家河组储层建模及综合评价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外储层建模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内储层建模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 第11-12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3-17页 |
·工区地理位置 | 第13-14页 |
·构造特征 | 第14页 |
·勘探情况简介 | 第14-16页 |
·开发简介 | 第16-17页 |
第3章 基础地质特征 | 第17-29页 |
·地层特征 | 第17-19页 |
·地层基本特征 | 第17-18页 |
·须家河组岩性特征 | 第18-19页 |
·沉积微相 | 第19-29页 |
·沉积相标志分析 | 第19-21页 |
·测井相分析 | 第21-24页 |
·岩相古地理演化 | 第24-29页 |
第4章 建模工区物性特征及储层下限确定 | 第29-60页 |
·取芯物性特征 | 第29-34页 |
·孔隙度特征 | 第29-31页 |
·渗透率特征 | 第31-32页 |
·含水饱和度特征 | 第32-34页 |
·孔渗关系 | 第34-37页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37-41页 |
·储层下限研究 | 第41-60页 |
·最小储集喉道半径估算 | 第41-43页 |
·储层下限在压汞毛管压力曲线特征上的体现 | 第43-50页 |
·储层下限在气—水毛管压力曲线特征上的体现 | 第50-51页 |
·储层下限在气—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的体现 | 第51-54页 |
·利用测试成果验证储层下限 | 第54-59页 |
·包界地区须家河组储层下限 | 第59-60页 |
第5章 储层建模 | 第60-79页 |
·储层建模概述 | 第60-66页 |
·确定性建模 | 第61-62页 |
·随机性建模 | 第62-63页 |
·储层数学建模的原理 | 第63-66页 |
·储层建模主要步骤 | 第66-67页 |
·构造模型的建立 | 第67-68页 |
·沉积相建模 | 第68-70页 |
·储层参数模型建立 | 第70-79页 |
·参数模型的实现 | 第72-76页 |
·参数模型的优选 | 第76-79页 |
第6章 储层综合评价 | 第79-95页 |
·储量丰度和储量计算 | 第79-82页 |
·储层非均质性评价 | 第82-86页 |
·层内非均质性 | 第82-84页 |
·层间非均质性 | 第84-86页 |
·平面非均质性 | 第86页 |
·综合评价 | 第86-88页 |
·评价参数的选取 | 第86-87页 |
·单项参数分值计算 | 第87页 |
·确定各项参数的权系数 | 第87页 |
·储层综合评价结果 | 第87-88页 |
·有利区预测 | 第88-95页 |
结论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