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雅克拉地区亚格列木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1页
第1章 引言第11-19页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11-12页
     ·选题依据第11-12页
     ·研究意义第12页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第12-15页
     ·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第13-14页
     ·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第14-15页
     ·不足之处第15页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5-19页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5-16页
     ·研究内容及成果第16-19页
第2章 油气地质背景第19-25页
   ·区域构造特征第19-21页
     ·塔里木盆地演化特征第19-20页
     ·雅克拉地区构造演化特征第20-21页
   ·研究区沉积特征第21-23页
   ·研究区生储盖组合特征第23-25页
第3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第25-66页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体系第25-30页
     ·基准面旋回第25-26页
     ·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量比值(A/S)第26-27页
     ·体积划分原理第27-28页
     ·相分异原理第28-29页
     ·旋回等时对比技术第29-30页
   ·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第30-43页
     ·长期基准面旋回界面识别第30-34页
     ·洪泛面特征及识别第34-38页
     ·中期旋回的识别第38-39页
     ·短期旋回的识别第39-43页
   ·基准面旋回类型及特征第43-48页
     ·短期旋回类型及沉积序列第43-46页
     ·中期旋回类型及沉积序列第46-48页
     ·长期旋回类型及沉积序列第48页
   ·高分辨率层序等时格架第48-51页
     ·联井对比准则第48-51页
     ·联井对比剖面选取第51页
   ·砂体展布特征第51-59页
     ·层序与油气层组、砂层组对应关系第51-52页
     ·砂体联井对比第52-55页
     ·砂体纵向展布特征及规律第55-57页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第57-59页
   ·隔夹层特征及分布规律第59-66页
     ·隔夹层类型第59-60页
     ·隔夹层沉积特征第60-61页
     ·隔夹层分布规律第61-66页
第4章 沉积体系及沉积相分析第66-76页
   ·沉积相分析及划分方案第66-67页
     ·沉积相分析方法第66-67页
     ·沉积相划分方案第67页
   ·沉积相特征第67-76页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及沉积相特征第67-72页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及沉积相特征第72-74页
     ·辫状河三角洲与扇三角洲的识别第74-76页
第5章 储层特征第76-95页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76-79页
     ·储层岩石类型第76-77页
     ·储层岩石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第77-78页
     ·储层填隙物第78-79页
   ·储层物性特征第79-81页
     ·储层孔隙类型第79-81页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第81页
   ·储层成岩作用第81-85页
     ·压实作用第81-83页
     ·溶蚀作用第83-84页
     ·胶结作用第84页
     ·交代作用第84-85页
   ·储层非均质性第85-90页
     ·层内非均质性第85页
     ·层间非均质性第85-87页
     ·平面非均质性第87-88页
     ·层序格架内储层非均质特性第88-90页
   ·储层控制因素第90-95页
     ·沉积相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第90-93页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第93-94页
     ·粘土杂基对储层的控制第94-95页
第6章 储层预测第95-104页
   ·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与砂体分布预测第95-99页
     ·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图技术方法第95-96页
     ·中期旋回层序沉积相和砂体分布特征第96-99页
   ·地震储层预测第99-102页
     ·基础数据分析第99-101页
     ·地震反演第101-102页
   ·储层厚度综合预测第102-104页
结论第104-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太原组储层砂岩岩石学特征及对储层质量的影响
下一篇:包界地区须家河组储层建模及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