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65井区储层评价及预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0页 |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0-12页 |
第2章 地质概况 | 第12-22页 |
·地层特征 | 第12-14页 |
·太古界地层特征 | 第12-13页 |
·中生界地层特征 | 第13页 |
·新生界地层特征 | 第13-14页 |
·区域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 第14-17页 |
·辽河坳陷形成机理及其演化 | 第14-16页 |
·西部凹陷构造特征 | 第16-17页 |
·沉积演化史 | 第17-20页 |
·油气藏分布特征 | 第20-22页 |
·广泛性 | 第20-21页 |
·层次性 | 第21页 |
·分带性 | 第21-22页 |
第3章 垂直地震剖面法 | 第22-30页 |
·垂直地震剖面法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22-23页 |
·垂直地震剖面法的观测方法 | 第23-25页 |
·波场分析与资料处理 | 第25-30页 |
第4章 构造模型的建立 | 第30-40页 |
·建立层序地层格架 | 第30-32页 |
·地层对比划分原则 | 第30页 |
·地层对比划分方法 | 第30-32页 |
·精细构造解释 | 第32-38页 |
·层位标定技术 | 第32-33页 |
·地震相干体技术 | 第33-35页 |
·综合解释方法 | 第35-38页 |
·断裂及构造特征分析 | 第38-40页 |
第5章 扇三角洲沉积相模式 | 第40-52页 |
·辽河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 第40-42页 |
·辽河扇三角洲发育的地质背景 | 第40-41页 |
·辽河新生界扇三角洲沉积的基本特点 | 第41-42页 |
·建立扇三角洲沉积相模式 | 第42-48页 |
·沉积背景分析 | 第42-43页 |
·细分层统层对比 | 第43-45页 |
·岩石相组合与电相特征 | 第45-46页 |
·相带平面图的编制及微相划分 | 第46-48页 |
·沉积微相模式特征 | 第48-52页 |
·兴II_1沉积微相模式 | 第48页 |
·兴I_2沉积微相模式 | 第48页 |
·兴I_1沉积微相模式 | 第48页 |
·于II_2沉积微相模式 | 第48页 |
·于II_1沉积微相模式 | 第48-52页 |
第6章 储层宏观分布特征 | 第52-65页 |
·地震反演储层预测 | 第52-61页 |
·反演的基本原理 | 第52-54页 |
·测井约束反演 | 第54-60页 |
·测井约束反演应用 | 第60-61页 |
·沉积储层预测 | 第61-64页 |
·储层评价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