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导论 | 第7-16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三) 核心概念及运用理论 | 第10-15页 |
(四) 研究设计 | 第15-16页 |
二、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发展及成效 | 第16-25页 |
(一)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 | 第16-17页 |
(二) 建国以来到非典前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发展 | 第17页 |
(三) 非典后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发展及成效 | 第17-25页 |
1、高官问责促成问责风暴 | 第17-19页 |
2、中央及地方行政问责制度建设取得成效 | 第19-25页 |
三、我国行政问责制面临的问题 | 第25-30页 |
(一) 行政问责制主体单一,异体问责缺位 | 第25-26页 |
(二) 行政问责制客体权责不清 | 第26-27页 |
(三) 行政问责制范围不足 | 第27页 |
(四) 行政问责制责任不明确 | 第27-28页 |
(五) 行政问责制的程序不完善,官员复出不明确 | 第28-30页 |
四、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对策 | 第30-47页 |
(一) 借鉴西方及香港的行政问责制度的经验 | 第30-34页 |
1、西方的行政问责 | 第30-32页 |
2、香港的高官问责 | 第32-34页 |
(二) 从行政问责制的要素入手,完善我国的行政问责制 | 第34-43页 |
1、完善同体问责,加强异体问责 | 第34-38页 |
2、明晰行政问责制客体权责 | 第38-39页 |
3、拓宽行政问责制的范围 | 第39-41页 |
4、完善行政问责制的程序,正确对待官员复出 | 第41-43页 |
5、加强行政问责制的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的追究 | 第43页 |
(三) 加强行政问责制的配套制度建设 | 第43-47页 |
1、加强信息公开,完善公民知情权 | 第43-44页 |
2、绩效问责,行政问责制的新发展 | 第44-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件 | 第52-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