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40页 |
摘要 | 第14页 |
1 盐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基础 | 第14-16页 |
·种子萌发 | 第14页 |
·淀粉种子萌发过程中贮藏糖类的代谢 | 第14-15页 |
·贮藏蛋白质的代谢 | 第15页 |
·呼吸作用和能量代谢 | 第15页 |
·线粒体活性与ATP合成 | 第15-16页 |
·盐胁迫对种子萌发、幼苗生长以及线粒体抗氧化系统影响的研究 | 第16-19页 |
·对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影响 | 第16页 |
·盐胁迫下线粒体中活性氧的产生、清除与防御系统 | 第16-19页 |
2 小麦对盐渍的响应研究进展 | 第19-29页 |
·渍水与盐胁迫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20-24页 |
·叶绿体中活性氧的产生、清除及防御 | 第20-23页 |
·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23页 |
·对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特性的影响 | 第23-24页 |
·渍水与盐胁迫对小麦活性氧及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 第24-25页 |
·渍水与盐胁迫对小麦碳代谢的影响 | 第25-26页 |
·渍水与盐胁迫对小麦氮代谢的影响 | 第26-27页 |
·渍水与盐胁迫对小麦K~+、Na~+的影响 | 第27-28页 |
·渍水、盐胁迫以及盐渍对小麦产量影响 | 第28页 |
·渍水与盐胁迫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 第28-29页 |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1页 |
·NO缓解盐胁迫下小麦萌发、幼苗生长的效应 | 第29-30页 |
·花后盐渍影响小麦产量形成的生理机理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9页 |
Abstract | 第39-40页 |
第二章 外源NO供体硝普钠浸种对盐胁迫下小麦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40-71页 |
摘要 | 第40-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5页 |
·NO预处理对高盐胁迫下种子萌发影响的试验 | 第41-43页 |
·试验设计 | 第41-42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2-43页 |
·NO预处理对盐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与碳氮代谢影响的试验 | 第43-44页 |
·试验设计 | 第43-44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4页 |
·数据分析 | 第44-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60页 |
·NO供体对盐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与线粒体抗氧化系统代谢的影响 | 第45-53页 |
·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45-46页 |
·对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蛋白质代谢及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第46-49页 |
·对种子萌发过程中呼吸速率和ATP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对种子萌发过程中线粒体内O_2~-·释放速率、H_2O_2及MDA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对种子萌发过程中线粒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51-53页 |
·对萌发过程中种子Na~+和K~+含量的影响 | 第53页 |
·NO供体对盐胁迫下小麦幼苗碳氮代谢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53-60页 |
·对幼苗鲜重、干重、株高以及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对幼苗叶片可溶性总糖、叶绿素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第55-57页 |
·对幼苗叶片SOD与CAT活性和O_2~_·、H_2O_2、MDA含量的影响 | 第57-59页 |
·对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及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0-64页 |
·NO供体对盐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线粒体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60-62页 |
·对萌发种子贮藏物质代谢及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第61页 |
·对萌发种子呼吸作用及线粒体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61-62页 |
·对盐胁迫下小麦萌发种子离子吸收的影响 | 第62页 |
·NO供体对盐胁迫下小麦幼苗碳氮代谢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62-64页 |
·对幼苗叶片碳代谢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62-63页 |
·对幼苗叶片氮代谢的影响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Abstract | 第70-71页 |
第三章 花后盐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理 | 第71-119页 |
摘要 | 第71-7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3-76页 |
·试验设计 | 第73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73-76页 |
·取样 | 第73-74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74-76页 |
·数据处理 | 第7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6-109页 |
·花后盐渍对小麦旗叶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76-81页 |
·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76-77页 |
·对小麦旗叶叶绿素和ATP含量的影响 | 第77-78页 |
·对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78-79页 |
·对小麦旗叶叶绿体MDA、H_2O_2、O_2~-·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79-80页 |
·对小麦旗叶叶绿体Ca~(2+)-ATP、Mg~(2+)-ATP酶活性的影响 | 第80-81页 |
·花后盐渍下小麦旗叶光合作用与叶绿体内有关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81页 |
·花后盐渍对小麦植株糖含量的影响 | 第81-86页 |
·对旗叶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的影响 | 第81-82页 |
·对其余叶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的影响 | 第82-83页 |
·对茎鞘可溶性总糖、蔗糖和果聚糖含量的影响 | 第83-85页 |
·对颖壳和穗轴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的影响 | 第85页 |
·对籽粒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的影响 | 第85-86页 |
·花后盐渍对小麦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糖/氨比的影响 | 第86-91页 |
·对小麦旗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糖/氨比的影响 | 第86-87页 |
·对小麦其余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糖/氨比的影响 | 第87-88页 |
·对小麦茎鞘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糖/氨比的影响 | 第88-89页 |
·对小麦颖壳和穗轴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糖/氨比的影响 | 第89-90页 |
·对小麦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糖/氨比的影响 | 第90-91页 |
·花后盐渍对小麦离子积累分配的影响 | 第91-97页 |
·对旗叶K~+、Na~+含量以及K~+/Na~+比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91-93页 |
·对其余叶K~+、Na~+含量以及K~+/Na~+比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93-94页 |
·对茎鞘K~+、Na~+含量以及K~+/Na~+比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94-95页 |
·对颖壳和穗轴K~+、Na~+含量以及K~+/Na~+比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95-96页 |
·对籽粒K~+、Na~+含量以及K~+/Na~+比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96-97页 |
·花后盐渍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第97-99页 |
·对小麦茎鞘、颖鞘和穗轴干重的影响 | 第97-98页 |
·对小麦籽粒干重、灌浆速率的影响 | 第98-99页 |
·花后盐渍处理下小麦各器官糖含量、干重与籽粒产量之间的关系 | 第99-100页 |
·花后盐渍处理下小麦各器官氨基酸含量与籽粒产量之间的关系 | 第100-101页 |
·花后盐渍对籽粒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以及蛋白质和淀粉产量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花后盐渍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 第102-109页 |
·对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对籽粒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以及直/支比值变化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对小麦花前贮藏氮素再转运量和花后氮素同化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对小麦花前同化物再转运和花后同化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花后盐渍下小麦碳氮物质转运与淀粉、蛋白质产量的关系 | 第107-109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09-113页 |
·花后盐渍对小麦旗叶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花后盐渍对小麦碳氮代谢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花后盐渍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第111页 |
·花后盐渍对小麦Na~+、K~+吸收分配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花后盐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第112页 |
·花后盐渍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8页 |
Abstract | 第118-119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19-133页 |
摘要 | 第119页 |
1 讨论 | 第119-125页 |
·NO缓解盐胁迫下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效应 | 第119-121页 |
·NO对高盐胁迫下种子萌发过程中贮藏物质代谢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NO对高盐胁迫下呼吸作用及线粒体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120页 |
·NO对低盐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碳氮代谢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NO对盐胁迫下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影响的内在联系 | 第121页 |
·花后盐渍影响小麦产量形成的生理机理 | 第121-123页 |
·花后盐渍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花后盐渍对小麦碳氮代谢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123页 |
·花后盐渍对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 第123页 |
·盐胁迫下不同生育期小麦产生相同的生理效应 | 第123-125页 |
·盐胁迫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离子毒害 | 第124页 |
·盐胁迫对活性氧及清除酶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2 结论 | 第125-126页 |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26-127页 |
4 未来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2页 |
Abstract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或投稿的学术论文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