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第一章 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企业收购和反收购的特点 | 第13-19页 |
一、股权分置改革及其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二、股权分置改革后企业收购特点 | 第14-16页 |
(一) 收购方式从单一的协议收购向多种收购方式过渡,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 | 第14-15页 |
(二) 并购过程中的支付方式发生了变化 | 第15-16页 |
(三) 外资收购数量增多 | 第16页 |
三、股权分置改革后反收购的特点 | 第16-19页 |
(一) 立法的欠缺引发收购和反收购争议 | 第16-17页 |
(二) 部分上市公司采用了非法律的反收购措施 | 第17-18页 |
(三) 反收购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股东提案权、董事资格等方面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国际通行的反收购措施及各国反收购立法之比较 | 第19-30页 |
一、反收购措施的类型 | 第19页 |
二、国际通行的反收购措施概述 | 第19-25页 |
(一) 驱鲨剂 | 第19-20页 |
(二) 毒丸 | 第20-22页 |
(三) 白衣骑士 | 第22-23页 |
(四) 白衣护卫 | 第23页 |
(五) 焦土政策 | 第23页 |
(六) 降落伞计划 | 第23-24页 |
(七) 股份回购 | 第24页 |
(八) 帕克门战略 | 第24-25页 |
三、各国反收购立法之比较 | 第25-30页 |
(一) 美国 | 第25-26页 |
(二) 英国 | 第26-28页 |
(三) 欧盟 | 第28-29页 |
(四) 德国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我国反收购立法现状及反收购措施的适用 | 第30-39页 |
一、我国反收购立法现状 | 第30-33页 |
(一) 法律和行政法规 | 第30页 |
(二) 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 | 第30-32页 |
(三) 证券市场的自律性规范文件 | 第32-33页 |
二、现行立法框架下反收购措施在我国的适用 | 第33-39页 |
(一) 毒丸 | 第33-34页 |
(二) 金降落伞 | 第34页 |
(三) 驱鲨剂 | 第34-35页 |
(四) 白衣骑士 | 第35页 |
(五) 白衣护卫 | 第35-36页 |
(六) 焦土策略 | 第36页 |
(七) 股份回购 | 第36-37页 |
(八) 帕克门战略 | 第37页 |
(九) 交叉持股 | 第37页 |
(十) 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 | 第37-38页 |
(十一) 司法救济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反垄断法背景下我国反收购措施的适用 | 第39-44页 |
一、我国反垄断立法对公司收购的规制 | 第39-41页 |
二、对外资收购的反垄断规制 | 第41-44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反收购立法政策和相关规定的建议 | 第44-47页 |
一、应切实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 第44页 |
二、承认股份转让限制协议的效力 | 第44-45页 |
三、股东享有最终的反收购决定权 | 第45页 |
四、增加事前防御措施的规制 | 第45-46页 |
五、建立纠纷解决机制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