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基本问题概述 | 第9-18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9-11页 |
一、"沉默权"的概念 | 第9-10页 |
二、"刑事被追诉人"的概念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沉默权在德国的立法演变 | 第11-14页 |
一、德意志《帝国刑事诉讼法》 | 第12-14页 |
二、现行《德国刑事诉讼法》 | 第14页 |
第三节 德国刑事沉默权的法理基础 | 第14-18页 |
一、不自我归罪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防御本能 | 第14-15页 |
二、沉默权是德国基本法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格权 | 第15-16页 |
三、沉默权是对国家权力的制约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德国被追诉人沉默权的法律保护 | 第18-27页 |
第一节 立法框架概述 | 第18-20页 |
一、沉默权的告知义务 | 第18-19页 |
二、不得使用禁止性的审讯手段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可以沉默的事实 | 第20-22页 |
一、与刑事案件有关的事实 | 第21页 |
二、与被审讯人身份查明有关的事实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沉默权的时间效力 | 第22-27页 |
一、"犯罪嫌疑人"身份的确定 | 第23-25页 |
二、"侦查讯问"的界定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沉默权的法律补救——证据禁止规则 | 第27-37页 |
第一节 证据禁止规则概述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沉默权受侵害之"证据使用禁止"的确立 | 第28-29页 |
第三节 "证据使用禁止"之法律依据的讨论 | 第29-31页 |
一、"利益权衡"理论 | 第29-30页 |
二、"权利保护"理论 | 第30-31页 |
第四节 沉默权受侵害的举证责任 | 第31-34页 |
一、沉默权告知义务不履行之举证责任 | 第31-33页 |
二、使用禁止性的审讯手段之举证责任 | 第33-34页 |
第五节 例外性规定 | 第34-37页 |
一、被审讯人已经获知其沉默权 | 第34-35页 |
二、被告人之许可 | 第35页 |
三、未在庭审结束前提出异议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确立中国刑事沉默权制度 | 第37-49页 |
第一节 建立沉默权的必要性 | 第37-41页 |
一、现行刑事诉讼法有关口供之法律规定的冲突 | 第37-38页 |
二、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的劣势地位 | 第38-40页 |
三、国际刑事司法发展的趋势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影响沉默权立法的因素分析 | 第41-44页 |
一、个人利益观念的缺乏 | 第41-42页 |
二、侦查取证技术相对落后 | 第42-43页 |
三、无罪推定原则有待明确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在中国构建沉默权的几点建议 | 第44-49页 |
一、规定权利告知义务 | 第44-45页 |
二、"禁止性审讯手段"的立法 | 第45-46页 |
三、确立沉默权受侵害之救济措施 | 第46-47页 |
四、废除"抗拒从严",鼓励"坦白从宽"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缩写目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