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研究动态 | 第10-15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研究启示 | 第15页 |
·本文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资产减值会计涉及的理论与会计原则 | 第17-24页 |
·资产的定义 | 第17-18页 |
·资产减值会计及其理解 | 第18-20页 |
·资产减值会计的内涵 | 第18-19页 |
·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的关系 | 第19页 |
·资产减值会计与历史成本会计、现值会计关系辨析 | 第19-20页 |
·本文涉及的理论与会计原则 | 第20-24页 |
·会计目标理论 | 第20页 |
·现代资产计量理论 | 第20-21页 |
·谨慎性原则 | 第21页 |
·相关性与可靠性原则 | 第21-24页 |
第三章 资产减值会计的核心问题 | 第24-29页 |
·资产减值的确认 | 第24-26页 |
·资产减值确认的时间 | 第24页 |
·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 | 第24-25页 |
·资产减值确认的范围 | 第25页 |
·资产减值的转回 | 第25-26页 |
·资产减值的计量 | 第26-27页 |
·存货的减值 | 第26页 |
·金融资产的减值 | 第26页 |
·长期资产的减值 | 第26-27页 |
·商誉和无形资产的减值 | 第27页 |
·资产减值的披露 | 第27-29页 |
第四章 上市公司执行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技术难点分析 | 第29-37页 |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发展 | 第29-30页 |
·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实施中的改进 | 第30-32页 |
·资产减值的确认更为科学 | 第30-31页 |
·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进一步扩大 | 第31页 |
·资产减值的测试前提更加明晰 | 第31页 |
·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操作性增强 | 第31页 |
·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 第31-32页 |
·资产减值披露更加透明 | 第32页 |
·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执行中的技术困难 | 第32-37页 |
·资产减值迹象界定过于主观 | 第32-33页 |
·资产组认定的条件不够成熟 | 第33-34页 |
·部分资产减值损失转回与实际不符 | 第34-35页 |
·可收回金额计量不确定性 | 第35-37页 |
第五章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执行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37-44页 |
·资产减值项目计提和转回总体分析 | 第37-39页 |
·单项资产减值项目统计分析 | 第39-42页 |
·上市公司执行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 | 第42-44页 |
·资产减值计提存在任意性 | 第42-43页 |
·盈余管理空间依然存在 | 第43页 |
·信息披露不够充分 | 第43-44页 |
第六章 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与措施建议 | 第44-48页 |
·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4-45页 |
·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涉及大量专业判断 | 第44页 |
·部分资产减值损失允许转回 | 第44-45页 |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标准多重 | 第45页 |
·改进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执行现状的措施建议 | 第45-48页 |
·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 | 第45-46页 |
·健全信息市场和资产价格市场 | 第46页 |
·加强独立审计监督 | 第46页 |
·加强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监管 | 第46-47页 |
·大力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61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