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我国稻田氮肥施用情况 | 第11-12页 |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不同氮效型水稻物质生产与积累特性 | 第19-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供试地点 | 第19页 |
·供试品种 | 第19页 |
·试验设计 | 第19-20页 |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 第20页 |
·参数计算方法 | 第2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0-27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 第21-22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群体的生长速率的差异 | 第22-23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的光合势和净同化率的差异 | 第23-24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的物质积累量的差异 | 第24-25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的物质阶段积累量与积累比例的差异 | 第25-26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成熟期各器官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差异 | 第26-27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物质转移特性的差异 | 第2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27-29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的产量构成和物质积累的差异 | 第27-28页 |
·关于不同氮效型水稻物质生产转运特性的分析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不同氮效型水稻株型特性研究 | 第31-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供试地点 | 第31页 |
·供试品种 | 第31-32页 |
·试验设计 | 第32页 |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 第32页 |
·参数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2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穗部性状的差异 | 第33-34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上三叶的角度、长宽、着生位置差异 | 第34-36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抽穗期的LAI 和比叶重 | 第36-37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差异 | 第37-40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秆长和节间配置 | 第40-41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倒伏特性的差异 | 第41-4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2-43页 |
·关于氮高效型水稻叶片特性的分析 | 第42页 |
·关于氮高效型水稻茎秆特性的分析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第四章 不同氮效型水稻养分的积累与转运特性 | 第45-6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供试地点 | 第45页 |
·供试品种 | 第45页 |
·试验设计 | 第45页 |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 第45-46页 |
·参数计算方法 | 第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6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氮素积累量的差异 | 第46-47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磷素积累量的差异 | 第47-48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磷素阶段积累量和阶段积累比例的差异 | 第48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成熟期各器官磷素积累量和磷素含量的差异 | 第48-49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磷素转运特性的差异 | 第49-50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钾素积累量的差异 | 第50-51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钾素阶段积累量和阶段积累比例的差异 | 第51-52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成熟期各器官钾素积累量和钾素含量的差异 | 第52-53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钾素转运特性的差异 | 第53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硅素积累量的差异 | 第53-54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硅素阶段积累量和阶段积累比例的差异 | 第54-55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成熟期各器官硅素积累量和硅素含量的差异 | 第55-5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6-58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养分吸收的特点 | 第56-57页 |
·关于通过调节施肥措施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的思考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4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的产量及构成因素和物质生产与积累特性 | 第60-61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的株型特性 | 第61-62页 |
·不同氮效型水稻的养分吸收积累特性 | 第62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2页 |
·需要继续深化研究的问题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