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 ·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第8-9页 | 
| ·河型分类 | 第9页 | 
| ·顺直河道的特性 | 第9-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输沙率研究 | 第11-12页 | 
| ·河道平面形态和河相关系 | 第12-14页 | 
| ·冲积河流稳定性指标及河型成因 | 第14-17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试验方案布置 | 第19-28页 | 
| ·试验装置 | 第19-21页 | 
| ·概化水槽介绍 | 第19-21页 | 
| ·测速仪器介绍 | 第21页 | 
| ·试验水流特征值的确定和模型沙的选取 | 第21-22页 | 
| ·流量 | 第21页 | 
| ·水深及宽深比 | 第21页 | 
| ·雷诺数 | 第21-22页 | 
| ·试验泥沙特性 | 第22页 | 
| ·试验水槽设计 | 第22-27页 | 
| ·模型布置 | 第22-23页 | 
| ·试验步骤 | 第23-26页 | 
| ·河床稳定性判断 | 第26-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顺直冲积性河道输沙率研究 | 第28-37页 | 
| ·概述 | 第28-29页 | 
| ·现有均匀沙推移质公式的学派和推移质输沙率的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 ·现有推移质公式的学派 | 第29页 | 
| ·推移质输沙率的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 ·顺直河道侵蚀过程中输沙率分析 | 第31-32页 | 
| ·顺直河道冲刷稳定后输沙率分析 | 第32-35页 | 
| ·理论分析方法 | 第32页 | 
| ·选择对比的4 家推移质输沙率公式 | 第32-33页 | 
| ·本试验输沙强度与各家推移质公式的比较 | 第33-35页 | 
| ·小结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顺直冲积性河道河相关系研究 | 第37-68页 | 
| ·本文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 ·传统研究方法的介绍 | 第37页 | 
| ·本文采用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 ·水力几何形态法 | 第38-60页 | 
| ·河宽计算公式 | 第38-46页 | 
| ·水深计算公式 | 第46-53页 | 
| ·平均流速计算公式 | 第53-60页 | 
| ·证明河宽、水深和平均流速计算公式的正确性 | 第60页 | 
| ·量纲分析法 | 第60-61页 | 
| ·两种方法的对比 | 第61-66页 | 
| ·小结 | 第66-68页 | 
| 第五章 冲积河流河床综合稳定性指标研究 | 第68-75页 | 
| ·概述 | 第68页 | 
| ·影响河型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68-69页 | 
| ·研究方法 | 第69-71页 | 
| ·处理数据的选取 | 第69-70页 | 
| ·本文分析方法 | 第70-71页 | 
| ·河床综合稳定指标和河型判数确定 | 第71-73页 | 
| ·河床综合稳定指标的确定 | 第71-72页 | 
| ·河型判数的确定 | 第72-73页 | 
| ·小结 | 第73-7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5-77页 | 
| ·主要结论 | 第75-76页 | 
| ·建议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附录:顺直河道放水冲刷过程照片记录 | 第82-91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