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控制棒水力驱动系统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9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 ·相关领域研究动态 | 第13-26页 |
| ·控制棒驱动系统的设计要求 | 第14-15页 |
| ·主要驱动形式及国内研究成果 | 第15-26页 |
|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 第26-27页 |
| ·本文的结构 | 第27-29页 |
| 第2章 新型控制棒水力驱动装置简介 | 第29-46页 |
| ·伺服管调控原理 | 第29-33页 |
| ·驱动缸设计方案 | 第33-40页 |
| ·伺服管主导型 | 第33-37页 |
| ·伺服管定位型 | 第37-39页 |
| ·方案对比及选择 | 第39-40页 |
| ·伺服管主导型控制棒水力驱动系统 | 第40-45页 |
| ·实验装置 | 第40-44页 |
| ·实验方案 | 第44-45页 |
| ·本章小节 | 第45-46页 |
| 第3章 驱动缸三维流场数值模拟 | 第46-58页 |
| ·三维流场建模 | 第46-49页 |
| ·可变节流口阻力系数计算 | 第49-52页 |
| ·驱动缸内部流场数值模拟 | 第52-57页 |
| ·压力场 | 第52-54页 |
| ·速度场 | 第54-56页 |
| ·漏流量对流场的影响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4章 控制棒水力驱动系统的工作机理 | 第58-81页 |
| ·静态保持特性 | 第58-67页 |
| ·理论模型 | 第58-61页 |
| ·静态保持流量 | 第61-65页 |
| ·结构参数对静态特性的影响 | 第65-67页 |
| ·提升和下降机理分析 | 第67-75页 |
| ·理论模型 | 第67-68页 |
| ·提升过程分析 | 第68-71页 |
| ·下降过程分析 | 第71-75页 |
| ·落棒机理分析 | 第75-80页 |
| ·理论模型 | 第75-78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8-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5章 振动及超失重工况下系统的响应特性 | 第81-100页 |
| ·系统振动特性分析 | 第81-87页 |
| ·振动响应分析 | 第81-86页 |
| ·系统抗地震能力分析 | 第86-87页 |
| ·超重和失重工况下的运动特性 | 第87-98页 |
| ·超失重工况模拟 | 第87-89页 |
| ·上浮过程的系统特性 | 第89-93页 |
| ·下潜过程的系统特性 | 第93-97页 |
| ·极限加速度 | 第97-98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 第6章 摇摆工况下系统的静态特性 | 第100-119页 |
| ·分析工况 | 第100-103页 |
| ·倾斜工况下的静态保持流量 | 第103-106页 |
| ·单自由度横摇时的静态特性 | 第106-112页 |
| ·转动质点受力分析 | 第106-108页 |
| ·控制棒受力分析 | 第108-109页 |
| ·控制棒保持特性 | 第109-112页 |
| ·双自由度摇摆时的静态特性 | 第112-118页 |
| ·控制棒受力分析 | 第112-114页 |
| ·控制棒保持特性 | 第114-1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 结论 | 第119-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2-12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8-129页 |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