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地区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ulsky))发生动态及防治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课题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8页 |
·光肩星天牛成灾的原因 | 第10-12页 |
·光肩星天牛分布、寄主及发生规律 | 第12-14页 |
·影响树种抗虫性的主要因素 | 第14-16页 |
·光肩星天牛卵和幼虫死亡的因素 | 第16页 |
·光肩星天牛现有的防治措施 | 第16-17页 |
·哈尔滨地区光肩星天牛防治现状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整体思路 | 第19-20页 |
2 试验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试验地概况和选择 | 第20-21页 |
·试验地自然概况 | 第20-21页 |
·试验地选择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哈尔滨市区光肩星天牛发生情况的调查和研究 | 第21页 |
·光肩星天牛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 第21-22页 |
·光肩星天牛的垂直分布曲线拟合 | 第22页 |
·光肩星天牛防治技术研究 | 第22-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7页 |
·光肩星天牛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 | 第24-25页 |
·光肩星天牛的形态特征 | 第24页 |
·哈尔滨光肩星天牛发生和危害情况 | 第24页 |
·光肩星天牛的生活史 | 第24-25页 |
·光肩星天牛在哈尔滨中心区的危害情况 | 第25-29页 |
·各区的有虫株率和平均虫口密度 | 第25-27页 |
·各区属地光肩星天牛的危害情况 | 第27-29页 |
·光肩星天牛的空间分布格局 | 第29-31页 |
·比较频次法检验 | 第30页 |
·光肩星天牛聚集度指标检验 | 第30-31页 |
·光肩星天牛在不同树种上的分布 | 第31-33页 |
·光肩星天牛在树木上的垂直分布 | 第31-32页 |
·光肩星天牛在不同树种上的分布曲线拟合 | 第32-33页 |
·不同林分类型对光肩星天牛的抗性研究 | 第33-34页 |
·光肩星天牛的化学防治 | 第34-37页 |
·幼虫防治效果 | 第34-35页 |
·成虫防治效果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附录 | 第42-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