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系匹配的并行部件化人体识别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三维物体识别技术研究与应用 | 第9-13页 |
·三维物体识别技术发展历程 | 第10-12页 |
·三维物体识别的应用领域 | 第12-13页 |
·部件化人体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 | 第13-15页 |
·部件化人体识别的常用方法 | 第13-14页 |
·部件化人体识别的应用领域 | 第14-15页 |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5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本文的内容组织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部件化物体识别 | 第18-29页 |
·物体部件化描述 | 第18-21页 |
·超二次曲面部件化描述 | 第18-20页 |
·广义圆柱体部件化描述 | 第20-21页 |
·部件化物体识别基本方法分析 | 第21-23页 |
·关系模型 | 第21-22页 |
·功能模型 | 第22-23页 |
·关系匹配 | 第23-27页 |
·关系匹配的基本原理 | 第23-24页 |
·一致性分配的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解释树的基本原理 | 第25-27页 |
·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最小结构误差部件化人体识别 | 第29-42页 |
·部件化人体识别方案 | 第29-30页 |
·最小结构误差匹配策略 | 第30页 |
·人体结构误差 | 第30-33页 |
·人体关系匹配中的关系误差 | 第31-33页 |
·人体关系匹配中的角度误差 | 第33页 |
·人体结构误差设计 | 第33页 |
·人体躯干约束解释树搜索 | 第33-36页 |
·躯干约束设计思想 | 第34页 |
·基于躯干约束的解释树构造过程 | 第34-35页 |
·躯干约束解释树剪枝 | 第35-36页 |
·匹配算法设计与实现 | 第36-38页 |
·设计思路 | 第36页 |
·算法实现 | 第36-38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并行部件化人体识别 | 第42-53页 |
·并行匹配设计思想 | 第42-46页 |
·并行算法原理 | 第42-43页 |
·并行搜索树设计 | 第43-45页 |
·基于部件集划分的并行搜索树 | 第45-46页 |
·并行部件化人体识别策略 | 第46-50页 |
·人体部件集划分策略 | 第46-47页 |
·PST-PSD的构建 | 第47-49页 |
·PST-PSD的算法设计 | 第49-50页 |
·仿真实验 | 第50-52页 |
·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效率比较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部件化人体识别实验平台软件设计 | 第53-58页 |
·实验平台简介 | 第53-56页 |
·实验平台主界面 | 第53-54页 |
·数据导入 | 第54页 |
·表的类别划分 | 第54-55页 |
·场景展示 | 第55页 |
·人体识别 | 第55页 |
·并行部件化人体识别 | 第55-56页 |
·系统设计 | 第56-58页 |
·系统对象模型 | 第56-57页 |
·系统配置结构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58-61页 |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58-59页 |
·后续的研究工作 | 第59页 |
·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论文情况 | 第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