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4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3-21页 |
一、汉字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 第13-16页 |
二、汉字生成系统理论有助于解决汉字教学问题 | 第16-17页 |
三、汉字生成系统理论的实现对汉字教学有重要意义 | 第17-19页 |
四、已有研究基础 | 第19-21页 |
第二节 汉字生成系统理论与汉字教学 | 第21-32页 |
一、汉字生成系统理论概述 | 第21-22页 |
二、汉字生成系统理论指导下的汉字教学 | 第22-32页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32-44页 |
一、总体框架 | 第32-33页 |
二、研究视角 | 第33-34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34-4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41-44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44-76页 |
第一节 理论研究综述 | 第44-70页 |
一、汉字相关理论 | 第44-67页 |
二、心理学相关理论 | 第67-70页 |
第二节 汉字教学相关软件综述 | 第70-74页 |
一、资源类软件综述 | 第70-72页 |
二、交互类软件综述 | 第72-74页 |
第三节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74-76页 |
第三章 理论构建 | 第76-90页 |
第一节 汉字生成系统框架 | 第76-79页 |
一、汉字生成系统总框架 | 第76-77页 |
二、汉字生成系统三个子系统的关系 | 第77页 |
三、汉字字形生成系统 | 第77-78页 |
四、汉字字义生成系统 | 第78页 |
五、汉字字音生成系统 | 第78-79页 |
第二节 汉字生成系统理论基础研究 | 第79-83页 |
一、理论实现的目标 | 第79页 |
二、汉字生成系统的基础是文字学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三、数量有限的基本构形单位的客观存在是汉字生成系统的基础 | 第80页 |
四、汉字表达式是汉字生成系统理论的灵魂 | 第80-81页 |
五、构意分析和构形分析综合是汉字生成系统的基础 | 第81-83页 |
第三节 汉字生成系统的设计 | 第83-90页 |
一、部件信息设计 | 第83-85页 |
二、形义生成系统设计 | 第85-89页 |
三、汉字字音生成系统设计 | 第89页 |
四、汉字生成系统应用框架 | 第89-90页 |
第四章 技术实现 | 第90-144页 |
第一节 字源识字基础平台设计 | 第90-99页 |
一、系统结构 | 第90-94页 |
二、设计原则 | 第94-96页 |
三、功能设计 | 第96-97页 |
四、数据结构 | 第97-99页 |
第二节 字源识字基础平台关键功能实现 | 第99-136页 |
一、汉字生成系统 | 第99-121页 |
二、字源识字资源平台 | 第121-131页 |
三、字源识字学习平台 | 第131-133页 |
四、管理了系统 | 第133-136页 |
第三节 字源识字平台问卷调查 | 第136-144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136-137页 |
二、调查问卷设计 | 第137页 |
三、问卷总体实施情况 | 第137-138页 |
四、问卷分析 | 第138-142页 |
五、结论 | 第142-144页 |
第五章 应用模式 | 第144-162页 |
第一节 字源识字宏观应用模式研究 | 第144-152页 |
一、基本问题研究 | 第144-148页 |
二、应用模式设计 | 第148-152页 |
第二节 字源识字微观应用模式研究 | 第152-162页 |
一、微观应用模式理论研究 | 第152-158页 |
二、微观中不同构字类型的汉字的操作策略 | 第158-162页 |
第六章 实验研究 | 第162-226页 |
第一节 字源识字实验研究 | 第163-190页 |
一、研究材料设计 | 第164-165页 |
二、教学设计 | 第165页 |
三、前/后测设计 | 第165-168页 |
四、实施实验 | 第168页 |
五、结果分析 | 第168-189页 |
六、研究结论 | 第189-190页 |
七、意义 | 第190页 |
第二节 字源识字典型应用研究 | 第190-212页 |
一、常规媒体支持下的字源识字 | 第191-202页 |
二、多媒体教学应用 | 第202-208页 |
三、L老师利用网络进行字源识字实践 | 第208-209页 |
四、个案研究的启示 | 第209-212页 |
第三节 字源识字应用实例 | 第212-226页 |
一、教学设计 | 第212-215页 |
二、教学片段 | 第215-225页 |
三、教学后记 | 第225-226页 |
第七章 研究总结 | 第226-230页 |
第一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26-228页 |
一、研究创新 | 第226页 |
二、研究不足 | 第226-228页 |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规划 | 第228-230页 |
一、基础研究 | 第228页 |
二、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 | 第228-229页 |
三、教学过程与模式研究 | 第229页 |
四、教学策略研究 | 第229页 |
五、教学评价研究 | 第229-230页 |
参考文献 | 第230-236页 |
附录 | 第236-254页 |
附件1:4000常用字单纯部件 | 第236-237页 |
附件2:汉字部件分类 | 第237-239页 |
附件3:字源识字平台在线调查问卷 | 第239-245页 |
附件4、人教版字源识字研究项目后测题 | 第245-247页 |
附件5、人教版字源识字研究项目前测题 | 第247-249页 |
附件6、苏教版字源识字研究项目前测题 | 第249-251页 |
附件7、苏教版字源识字研究项目后测题 | 第251-253页 |
附件8:字源识字基础平台资源统计 | 第253-254页 |
致谢 | 第254-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