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旅游开发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际研究现状 | 第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2 遗址旅游开发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 第14-28页 |
·遗址旅游开发项目的基本概念 | 第14-23页 |
·遗址的概念、特点及价值 | 第14-17页 |
·遗址保护利用项目的概念及分类 | 第17-18页 |
·遗址旅游开发项目的概念及特点 | 第18-20页 |
·遗址旅游开发项目案例 | 第20-23页 |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理论 | 第23-26页 |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 第23-24页 |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涵义 | 第24-25页 |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运用 | 第25-26页 |
·遗址旅游开发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意义 | 第26-28页 |
·遗址旅游开发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第26-27页 |
·遗址旅游开发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 第27-28页 |
3 遗址旅游开发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8-40页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 | 第28-32页 |
·我国保护和利用遗址的政策 | 第28-29页 |
·影响我国遗址旅游开发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 第29-30页 |
·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第30-32页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 第32-33页 |
·要体现发展的思想 | 第33页 |
·要体现持续的思想 | 第33页 |
·要体现协调的思想 | 第33页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3-34页 |
·"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 | 第33页 |
·科学实践性原则 | 第33-34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34页 |
·可量可比性原则 | 第34页 |
·概括性和代表性原则 | 第34页 |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第34-40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架 | 第34-36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6-37页 |
·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37-39页 |
·评价结果的得出和界定 | 第39-40页 |
4 实证分析——以法门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例 | 第40-49页 |
·项目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 | 第40-42页 |
·社会子系统分析 | 第40页 |
·资源子系统分析 | 第40-41页 |
·环境子系统分析 | 第41-42页 |
·经济子系统分析 | 第42页 |
·智力支持子系统分析 | 第42页 |
·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42-47页 |
·计算指标权重 | 第42-46页 |
·获取指标值 | 第46-47页 |
·得出评价结果 | 第47页 |
·对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第47-49页 |
·扩大项目的社会效应 | 第47-48页 |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 第48页 |
·确保资源保存完好 | 第48页 |
·提高项目经济效益 | 第48页 |
·注重项目智力投入 | 第48-49页 |
5 遗址旅游开发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工作程序 | 第49-53页 |
·准备阶段 | 第49-50页 |
·组建研究工作小组 | 第49页 |
·制定研究工作计划 | 第49页 |
·聘请专家 | 第49-50页 |
·评价阶段 | 第50-51页 |
·搜集整理信息资料 | 第50页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50页 |
·获取指标参数 | 第50-51页 |
·计算分析评价结果 | 第51页 |
·制定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 第51页 |
·收尾阶段 | 第51-53页 |
·研究报告并做出决策 | 第51页 |
·做好善后工作 | 第51-53页 |
6 结语 | 第53-54页 |
·研究内容总结 | 第53页 |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