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曼陀罗植物资源特性及开发利用前景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5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20页 |
·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 | 第15-16页 |
·化学成分方面的研究 | 第16页 |
·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 | 第16-18页 |
·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 第18-19页 |
·中毒机理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第20-27页 |
·实验区概况 | 第20页 |
·实验设计 | 第20-21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1页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1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7页 |
·植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21页 |
·分布格局的研究 | 第21-22页 |
·群落特性的研究 | 第22页 |
·人工栽培的研究 | 第22-24页 |
·种子的采集和保存 | 第22页 |
·种子千粒重的测定 | 第22页 |
·种子萌发条件的研究 | 第22-23页 |
·幼苗培育的研究 | 第23-24页 |
·移栽技术的研究 | 第24页 |
·栽培前后生物量比较 | 第24页 |
·生理学的研究 | 第24-25页 |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的研究 | 第24-25页 |
·光合参数的测定 | 第25页 |
·抗性生理的研究 | 第25-26页 |
·酶液的提取 | 第25页 |
·际准蛋白曲线的绘制 | 第25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研究 | 第25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研究 | 第25页 |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 第25页 |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第27-41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27页 |
·植物学特性 | 第27页 |
·曼陀罗栽培前后的生育规律比较 | 第27页 |
·分布格局的研究结果 | 第27-29页 |
·群落的生态环境特点 | 第27-28页 |
·群落数量特征 | 第28-29页 |
·人工栽培的研究 | 第29-34页 |
·种子的千粒重 | 第29-30页 |
·萌发条件的研究结果 | 第30-32页 |
·GA_3处理种子萌发正交实验结果 | 第30-31页 |
·KNO_3处理种子萌发正交实验结果 | 第31-32页 |
·人工育苗的结果 | 第32页 |
·移栽技术的结果 | 第32页 |
·栽培前后生物量比较 | 第32-34页 |
·栽培前后生理学特性的变化 | 第34-38页 |
·光合色素含量 | 第34-35页 |
·光合参数的测定 | 第35-38页 |
·光合有效辐射(PAR) | 第35-36页 |
·净光合速率(Pn)的测定 | 第36-37页 |
·气孔导度(Gs)的测定 | 第37页 |
·蒸腾速率(Tr)的测定 | 第37-38页 |
·胞间CO_2浓度(Ci)的测定 | 第38页 |
·栽培前后抗性生理特性的测定结果 | 第38-41页 |
·生白质标准曲线 | 第39页 |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结果 | 第39-40页 |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 第41-50页 |
·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41页 |
·生长规律分析 | 第41-42页 |
·生态环境及群落特征 | 第42-43页 |
·关于分布与生境 | 第42页 |
·群落特征 | 第42-43页 |
·人工栽培结果评价 | 第43-45页 |
·不同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43-44页 |
·对人工育苗结果评价 | 第44-45页 |
·移栽结果评价 | 第45页 |
·栽培前后生物量比较 | 第45页 |
·光合生理特性 | 第45-48页 |
·光合色素含量的分析 | 第45-46页 |
·光合参数的研究 | 第46-48页 |
·抗性生理的变化与环境的相关性 | 第48-49页 |
·抗氧化酶活性的分析 | 第48页 |
·丙二醛(MDA)含量的分析 | 第48-49页 |
·青海省曼陀罗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前景 | 第49-5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附图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