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贝母的品种特性 | 第11页 |
·贝母的经济价值和用途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 第12-22页 |
·贝母的起源 | 第12-13页 |
·本草考证 | 第12页 |
·川贝母与浙贝母为贝母之正品 | 第12-13页 |
·贝母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13-15页 |
·贝母属植物生物碱类成分研究 | 第13-14页 |
·贝母属植物非生物碱类成分研究 | 第14-15页 |
·药理作用的研究 | 第15-18页 |
·主要药用品种 | 第15页 |
·药理作用 | 第15-17页 |
·镇咳作用 | 第15-16页 |
·祛痰作用 | 第16页 |
·平喘作用 | 第16页 |
·镇静、镇痛作用 | 第16页 |
·抑菌作用 | 第16-17页 |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 第17页 |
·抗溃疡作用 | 第17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17页 |
·其它作用 | 第17页 |
·毒性作用 | 第17页 |
·贝母基础药理研究 | 第17-18页 |
·抗乙酰胆碱活性 | 第17-18页 |
·抑制cAMP磷酸二酯酶活性 | 第18页 |
·贝母属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 | 第18-22页 |
·方法和条件 | 第18-19页 |
·外植体 | 第18页 |
·培养基 | 第18-19页 |
·激素 | 第19页 |
·培养条件 | 第19页 |
·碳源的种类和浓度 | 第19页 |
·培养方法 | 第19页 |
·外植体再生小鳞茎的途径 | 第19页 |
·生物碱的积累 | 第19-20页 |
·组培贝母鳞茎的化学成分 | 第20页 |
·组培贝母鳞茎的药理作用 | 第20页 |
·种质低温保存 | 第20-21页 |
·贝母多倍体诱导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初代培养的材料 | 第22页 |
·继代培养材料 | 第22页 |
·其它供试材料 | 第22页 |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2页 |
·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外植体的获得 | 第22-23页 |
·初代培养 | 第23页 |
·不定芽的增殖与分化 | 第23页 |
·培养基 | 第23-24页 |
·基本培养基 | 第23页 |
·各培养阶段的培养基 | 第23-24页 |
·鳞片的初代培养基(以下培养基均含有1mg/LGA) | 第23页 |
·鳞片分化出的不定芽增殖培养基 | 第23-24页 |
·培养基的灭菌 | 第24页 |
·暗紫贝母初代培养条件优化 | 第24-25页 |
·不定芽的获得 | 第24页 |
·激素的筛选 | 第24页 |
·温度的筛选 | 第24页 |
·光照条件的筛选 | 第24页 |
·蔗糖浓度的筛选 | 第24-25页 |
·鳞片分化出的不定芽增殖条件的优化 | 第25-26页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以鳞茎为外植体建立的无性系 | 第26-31页 |
·鳞茎不同部位的灭菌效果 | 第26页 |
·鳞片不同部位的分化情况 | 第26-27页 |
·不同浓度6-BA与NAA组合对鳞片分化的影响 | 第27-28页 |
·温度对鳞片分化的影响 | 第28-29页 |
·光照条件对鳞片分化的影响 | 第29页 |
·蔗糖浓度对鳞片分化的影响 | 第29-30页 |
·GA对鳞片分化的影响 | 第30-31页 |
·不定芽继代增殖培养 | 第31-32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32-34页 |
·激素对暗紫贝母鳞茎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32页 |
·温度对暗紫贝母鳞茎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32-33页 |
·光照对暗紫贝母鳞茎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33页 |
·蔗糖浓度对暗紫贝母鳞茎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33-34页 |
第六章 小结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附录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个人简历 | 第42-4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