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46页 |
·单产低是中国大豆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23页 |
·国内外大豆生产的比较 | 第16-19页 |
·国内外栽培技术简述 | 第19-21页 |
·国内外大豆超高产栽培研究的基本情况 | 第21-23页 |
·大豆产量生理研究现状综述 | 第23-36页 |
·大豆的形态性状和产量性状 | 第26页 |
·大豆群体的光合生产 | 第26-27页 |
·光能的截获 | 第27-28页 |
·光合速率和净光合生产率 | 第28-29页 |
·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关系 | 第29-31页 |
·种植密度与大豆产量 | 第31-32页 |
·大豆的水分吸收 | 第32-34页 |
·大豆对氮、磷、钾的吸收 | 第34-36页 |
·超高产大豆的株型的问题 | 第36-38页 |
·理想株型 | 第36-37页 |
·高产株型 | 第37-38页 |
·新疆大豆超高产栽培措施的研究 | 第38-42页 |
·新疆的农业生态条件 | 第38-39页 |
·新疆大豆超高产的基本情况 | 第39页 |
·四次高产过程的比较 | 第39-42页 |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42-4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2-43页 |
·试验目的和意义 | 第43-46页 |
第二章 新疆超高产大豆群体生理参数的研究 | 第46-5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6-49页 |
·试验田条件 | 第46-47页 |
·供试品种与试验设计 | 第47页 |
·测定方法 | 第47-48页 |
·统计分析 | 第48页 |
·栽培技术措施 | 第48-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生育进程 | 第49页 |
·群体叶面积指数的消长 | 第49-50页 |
·光合势的变化动态 | 第50-51页 |
·光合生产率的变化动态 | 第51页 |
·生物产量的积累动态 | 第51-52页 |
·品种间器官平衡的比较 | 第52-53页 |
·品种间产量和产量构成的比较 | 第53-54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4-56页 |
第三章 栽培措施对超高产大豆植株性状的影响 | 第56-68页 |
·试验田条件 | 第56页 |
·试验设计和测定方法 | 第56-58页 |
·新大豆1号不同种植密度比较试验(2006年) | 第56-57页 |
·高产大豆生长发育动态及需水、需肥规律的研究(2007年) | 第57-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5页 |
·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超高产大豆株高的影响 | 第58-59页 |
·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超高产大豆节数的差异 | 第59-60页 |
·主要栽培措施对不同植株层高节间长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主要栽培措施对叶面积分布的影响 | 第61-62页 |
·主要栽培措施对荚的分布的影响 | 第62-6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65-68页 |
第四章 超高产大豆氮磷钾吸收动态及模式的研究 | 第68-8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8-69页 |
·试验田条件 | 第68-69页 |
·供试品种与设计 | 第69页 |
·栽培技术措施 | 第69页 |
·测定方法 | 第6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9-79页 |
·超高产大豆不同生育期植株体内养分含量变化 | 第69-72页 |
·超高产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中养分积累状况 | 第72页 |
·超高产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对氮、磷、钾的吸收状况 | 第72-76页 |
·N、P_2O_5和K_2O的绝对含量积累动态 | 第76-78页 |
·养分吸收的最快时间和最大速率 | 第78页 |
·大豆的土壤氮磷钾摄取量 | 第78-79页 |
·结论和讨论 | 第79-82页 |
第五章 超高产大豆养分吸收与土壤养分供应的关系 | 第82-9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82-83页 |
·材料 | 第82-83页 |
·测定方法 | 第8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3-87页 |
·土壤中主要养分的变化情况 | 第83-84页 |
·大豆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土壤中主要养分减少量的变化趋势 | 第84页 |
·正常浇水和晚浇头水对土壤中主要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84-85页 |
·不同施肥措施土壤中主要养分减少量变化的差异 | 第85-86页 |
·土壤中主要养分变化和作物养分吸收量之间的关系 | 第86-87页 |
·结论和讨论 | 第87-9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90-92页 |
·关于大豆的超高产 | 第90页 |
·关于大豆品种 | 第90-91页 |
·关于栽培措施 | 第91页 |
·关于大豆高产栽培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