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第二章 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分析 | 第28-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供试材料与设计 | 第28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8-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7页 |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 | 第29-30页 |
·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有关因素比较 | 第30-35页 |
·产量构成因素 | 第30-34页 |
·其他穗部性状 | 第34-35页 |
·产量、产量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 第35-37页 |
·本章结论 | 第37-38页 |
第三章 不同水稻品种品质分析 | 第38-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页 |
·供试材料与设计 | 第38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51页 |
·不同水稻品种品质 | 第38-44页 |
·碾米品质 | 第38-39页 |
·外观品质 | 第39-40页 |
·蒸煮食味品质 | 第40-41页 |
·品种的品质指标达标情况 | 第41-42页 |
·氨基酸含量 | 第42-44页 |
·各品质指标间的关系 | 第44-48页 |
·水稻品种产量相关因素与品质性状间的关系 | 第48-51页 |
·本章结论 | 第51-52页 |
第四章 不同水稻品种形态特征比较 | 第52-6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2页 |
·供试材料与设计 | 第52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9页 |
·不同水稻品种形态特征 | 第52-54页 |
·不同水稻品种形态指标间关系 | 第54-56页 |
·不同水稻品种形态性状与产量、品质的关系 | 第56-59页 |
·形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 第56页 |
·株型各性状指标与品质关系 | 第56-58页 |
·形态指标与产量、品质间的回归关系 | 第58-59页 |
·本章结论 | 第59-60页 |
第五章 不同水稻品种生理特性 | 第60-9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供试材料与设计 | 第60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60-6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1-93页 |
·不同叶位叶片对水稻籽粒充实的影响 | 第61-66页 |
·不同水稻品种灌浆特性 | 第66-75页 |
·不同水稻品种光合生理特性 | 第75-83页 |
·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 第83-87页 |
·不同水稻品种生理特性与产量关系 | 第87-88页 |
·不同水稻品种生理特性与品质间的关系 | 第88-89页 |
·生理指标与产量、品质相关的生理基础 | 第89-93页 |
·本章结论 | 第93-94页 |
第六章 不同水稻品种营养元素变化及其与产量、品质的关系 | 第94-10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4-95页 |
·供试材料与设计 | 第94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94-9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5-106页 |
·不同水稻品种营养元素 | 第95-105页 |
·各器官N P K的积累量 | 第95-100页 |
·水稻植株的各元素积累量 | 第100-102页 |
·氮、磷、钾含量 | 第102-103页 |
·各元素的分配 | 第103-105页 |
·各元素与产量、品质的相关性 | 第105-106页 |
·本章结论 | 第106-108页 |
第七章 综合讨论 | 第108-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