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1. 序论 | 第15-25页 |
·研究期货市场价格发现作用的意义 | 第15-18页 |
·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含义 | 第16页 |
·研究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意义 | 第16-18页 |
·研究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必要性 | 第18页 |
·国内外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9-2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3-25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 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理论分析 | 第25-36页 |
·期货交易的基本特征 | 第25-26页 |
·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理论分析 | 第26-30页 |
·价格发现功能的含义 | 第27页 |
·价格发现功能的原因 | 第27-28页 |
·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特点 | 第28-29页 |
·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意义 | 第29-30页 |
·我国有色金属期货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 第30-36页 |
·有色金属期货市场产生的背景 | 第31-32页 |
·有色金属期货市场的发展 | 第32-33页 |
·我国有色金属期货价格的影响因素 | 第33-36页 |
3. 实证分析方法 | 第36-42页 |
·VAR 导论 | 第36-37页 |
·VAR 模型检验 | 第37-38页 |
·滞后阶数P 的确定 | 第38页 |
·脉冲响应函数 | 第38-39页 |
·方差分解 | 第39-40页 |
·JOHANSEN 协整检验 | 第40-41页 |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第41-42页 |
4. 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分析 | 第42-63页 |
·铜和铝商品期货市场简介 | 第42-45页 |
·铜期货交易市场及现状 | 第42-44页 |
·铝期货交易市场及现状 | 第44-45页 |
·研究数据的选择和说明 | 第45-46页 |
·铜的实证分析 | 第46-56页 |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 第46-47页 |
·VAR 模型滞后期的选择 | 第47-48页 |
·VAR 模型平稳性检验 | 第48页 |
·VAR 模型Granger 因果检验 | 第48-49页 |
·脉冲响应函数 | 第49-50页 |
·方差分解 | 第50-52页 |
·Johansen 协整检验 | 第52-53页 |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第53-54页 |
·VAR 模型预测 | 第54-56页 |
·铝的实证分析 | 第56-63页 |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 第56-57页 |
·滞后期的选择 | 第57-58页 |
·平稳性检验 | 第58页 |
·Granger 因果检验 | 第58-59页 |
·脉冲响应函数 | 第59-60页 |
·方差分解 | 第60-63页 |
5. 主要研究结果及政策建议 | 第63-68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铜和铝期货价格基本具备价格发现功能 | 第63页 |
·铜期货价格在价格发现作用中起主导作用 | 第63-64页 |
·铝期货市场效率低于铜,其价格发现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64页 |
·政策建议 | 第64-67页 |
·进一步完善我国有色金属期货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 | 第65-66页 |
·进一步提高我国期货市场价格信息指导作用和国际市场的定价权 | 第66-67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67-68页 |
·铝期货价格不存在协整性的原因研究 | 第67页 |
·价格预测上面的偏差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后记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