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概况 | 第10-11页 |
·有关植物资源调查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有关植物资源利用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有关毛乌素沙区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毛乌素沙区植物生长环境分析 | 第18-23页 |
·地理位置 | 第18-19页 |
·气候 | 第19页 |
·地貌 | 第19-20页 |
·水资源 | 第20页 |
·土壤 | 第20-21页 |
·植被资源 | 第21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毛乌素沙区植物种类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23-31页 |
·调查方法 | 第23页 |
·毛乌素沙区植物及群落种类 | 第23-24页 |
·资源植物种类 | 第24-28页 |
·食用资源植物 | 第25页 |
·药用资源植物 | 第25-26页 |
·工业用资源植物 | 第26页 |
·防护与观赏用资源植物 | 第26-28页 |
·毛乌素沙区沙生植物生物学特性 | 第28-31页 |
·叶片退化成针刺或叶片鳞片状 | 第29页 |
·具有侧根长或主根长的特点 | 第29-30页 |
·抗逆性强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毛乌素沙区植物的开发利用分析 | 第31-40页 |
·毛乌素沙区资源植物开发利用现状 | 第31-32页 |
·食用植物 | 第31页 |
·药用植物 | 第31-32页 |
·工业用植物 | 第32页 |
·防风固沙及园林观赏植物 | 第32页 |
·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综合问题 | 第32-33页 |
·沙区环境保护植物园林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其他有待开发的耐旱园林观赏植物 | 第34-40页 |
·柠条锦鸡儿(Caragana Fabr) | 第34页 |
·红柳(Tamarix chinensis) | 第34-35页 |
·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 | 第35页 |
·沙枣(Elacagnus angustifolla) | 第35-36页 |
·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 | 第36页 |
·互叶醉鱼草( Buddleja alternifolia) | 第36页 |
·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 | 第36-37页 |
·地肤(Sansevieria trifasciata) | 第37页 |
·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 | 第37页 |
·梭梭(Haloxyon amnodendron) | 第37-38页 |
·枸杞(Lycium chinensis) | 第38页 |
·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 | 第38页 |
·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 第38-39页 |
·马蔺(Iris Lactea Pall. Var. Chinensis) | 第39-40页 |
第五章 毛乌素沙区资源植物的园林应用方式与前景 | 第40-49页 |
·在园林绿化应用中应遵循的原则 | 第41-42页 |
·满足城市绿化的主要功能 | 第41页 |
·生态原则 | 第41-42页 |
·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原则 | 第42页 |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 | 第42页 |
·毛乌素沙区植物的种植形式 | 第42-43页 |
·孤植 | 第42页 |
·丛植 | 第42页 |
·群植 | 第42-43页 |
·毛乌素沙区植物的应用形式 | 第43-49页 |
·在公园绿化的应用 | 第43-44页 |
·在庭园绿化的应用 | 第44页 |
·在行道绿化的应用 | 第44-46页 |
·在居民生活区绿化的应用 | 第46页 |
·在寺庙、纪念性场所绿化的应用 | 第46页 |
·毛乌素沙区植物在厂矿企业绿化的应用 | 第46-48页 |
·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48-49页 |
第六章 沙区植物园林应用典例分析 | 第49-56页 |
·金叶莸 | 第49-51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49页 |
·观赏特性 | 第49-50页 |
·园林应用 | 第50-51页 |
·沙地柏 | 第51-52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51页 |
·观赏特性 | 第51页 |
·园林应用 | 第51-52页 |
·黄花矶松 | 第52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52页 |
·观赏特性 | 第52页 |
·园林应用 | 第52页 |
·营建沙生植物园 | 第52-54页 |
·园林应用对策 | 第54-5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6页 |
·讨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表 | 第6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