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第14-18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5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8-22页 |
·实验设计 | 第18-19页 |
·大气供NH_3控制系统 | 第19-20页 |
·供试土壤 | 第20-21页 |
·土壤表面处理 | 第21页 |
·实验Ⅰ(冬小麦土培实验) | 第21页 |
·实验Ⅱ(玉米土培实验) | 第21-22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2-24页 |
·土壤基本性质 | 第22页 |
·叶绿素荧光 | 第22页 |
·光合参数 | 第22页 |
·叶片叶绿素含量和SPAD值的测定 | 第22-23页 |
·根冠特征的观测 | 第23页 |
·植株含氮量 | 第23页 |
·氮效率计算 | 第23-24页 |
·游离氨基酸含量 | 第24页 |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 | 第24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大气NH_3浓度升高对冬小麦生理指标的影响(实验Ⅰ) | 第25-32页 |
·引言 | 第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大气NH_3浓度升高对2种小麦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大气NH_3浓度升高对2种小麦气孔导度的影响 | 第26页 |
·大气NH_3浓度升高对2种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6-28页 |
·大气NH_3浓度升高对不同氮效率小麦旗叶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28页 |
·大气NH_3浓度升高对2种小麦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28-29页 |
·讨论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大气NH_3浓度升高对冬小麦生物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实验Ⅰ) | 第32-39页 |
·引言 | 第32-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大气NH_3浓度升高和生长介质施氮对小麦株高的影响 | 第33页 |
·大气NH_3浓度升高对小麦根冠比的影响 | 第33-34页 |
·大气NH_3浓度升高对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34-36页 |
·NH_3浓度升高对2种小麦品种生物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影响的交互作用 | 第36页 |
·讨论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大气NH_3浓度升高对冬小麦氮素在不同器官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实验Ⅰ) | 第39-44页 |
·引言 | 第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大气NH_3浓度升高对小麦不同器官氮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大气NH_3浓度升高对小麦不同器官氮素累积量及分配的影响 | 第40页 |
·大气NH_3浓度升高对小麦氮效率的影响 | 第40-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六章 大气NH_3浓度升高对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实验Ⅱ) | 第44-49页 |
·引言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不同介质施氮水平下大气NH_3浓度升高对玉米叶片叶绿相对含量SPAD值的影响 | 第44-45页 |
·不同介质施氮水平下大气NH_3浓度升高对玉米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不同介质施氮水平下大气NH_3浓度升高对植株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46页 |
·讨论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七章 大气NH_3浓度升高对玉米光合、荧光指标、根冠比的影响(实验Ⅱ) | 第49-53页 |
·引言 | 第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不同介质施氮水平下大气NH_3浓度升高对净光合速率P_n和气孔导度G_s的影响 | 第49-50页 |
·不同介质施氮水平下大气NH_3浓度升高对玉米F_v/F_m和F_v/F_0的影响 | 第50页 |
·不同介质供氮水平下大气NH_3浓度升高对玉米根、冠生物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不同介质供氮水平下大气NH_3浓度升高对玉米根冠比的影响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53-56页 |
·主要结论 | 第53-55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