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2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0-33页 |
·引言 | 第20-21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钢异型柱结构的定义 | 第21-22页 |
·钢异型柱结构的特点 | 第22页 |
·钢异型柱结构的研究意义 | 第22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22-29页 |
·普通截面柱钢结构的研究状况 | 第22-28页 |
·钢筋混凝土异型柱结构的研究状况 | 第28页 |
·钢异型柱结构体系的研究状况 | 第28-29页 |
·钢异形柱结构体系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29-30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30-32页 |
·十字形截面钢异形柱抗震性能理论研究 | 第30页 |
·十字形截面钢异形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30-31页 |
·T 形截面钢异形柱抗震性能研究 | 第31页 |
·L 形截面钢异形柱抗震性能研究 | 第31页 |
·钢异形柱-钢梁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 第31-32页 |
·钢异形柱平面框架体系抗震性能研究 | 第32页 |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2章 十字形截面钢异形柱抗震性能和板件宽厚比限值研究 | 第33-48页 |
·引言 | 第33页 |
·有限元计算模型设计、加载准则及破坏情况 | 第33-40页 |
·模型设计 | 第33-36页 |
·加载准则 | 第36页 |
·破坏准则 | 第36页 |
·计算结果及破坏类型 | 第36-40页 |
·十字形截面钢异形柱的滞回性能 | 第40页 |
·滞回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规律 | 第40-43页 |
·翼缘宽厚比 λf 的影响及规律 | 第40-41页 |
·腹板高厚比 λw 的影响及规律 | 第41-42页 |
·轴压比 n 的影响及规律 | 第42-43页 |
·板件宽厚比限值 | 第43-46页 |
·抗震设计承载力对板件宽厚比限值的要求 | 第43-45页 |
·整体抗震性能对板件宽厚比限值的要求 | 第45-46页 |
·抗震要求下板件宽厚比限值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3章 十字形截面钢异形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48-73页 |
·引言 | 第48页 |
·试验目的和试验方法 | 第48-49页 |
·模型试验 | 第49-51页 |
·试件设计 | 第49-50页 |
·钢材力学性能 | 第50页 |
·试验装置、测点布置和加载方案 | 第50-51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1-67页 |
·试验过程和破坏模态 | 第51-56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6-67页 |
·有限元计算和试验结果的比较 | 第67-72页 |
·破坏模态及变形模式的比较 | 第68-69页 |
·极限荷载的比较 | 第69页 |
·滞回曲线的比较 | 第69-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4章 Τ 形截面钢异形柱抗震性能研究 | 第73-95页 |
·引言 | 第73页 |
·试验目的和试验方法 | 第73页 |
·模型试验 | 第73-76页 |
·试件设计 | 第73-74页 |
·钢材力学性能 | 第74-75页 |
·试验装置、测点布置和加载方案 | 第75-76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6-91页 |
·试验过程和破坏模态 | 第76-81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81-91页 |
·有限元计算和试验结果的比较 | 第91-93页 |
·破坏模态及变形模式的比较 | 第92页 |
·极限荷载的比较 | 第92-93页 |
·滞回曲线的比较 | 第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5章 L 形截面钢异形柱抗震性能研究 | 第95-115页 |
·引言 | 第95页 |
·试验目的和试验方法 | 第95页 |
·模型试验 | 第95-98页 |
·试件设计 | 第95-96页 |
·钢材力学性能 | 第96-97页 |
·试验装置、测点布置和加载方案 | 第97-98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98-111页 |
·试验过程和破坏模态 | 第98-100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100-111页 |
·有限元计算和试验结果的比较 | 第111-113页 |
·破坏模态及变形模式的比较 | 第111-112页 |
·极限荷载的比较 | 第112-113页 |
·滞回曲线的比较 | 第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6章 钢异形柱-钢梁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 第115-141页 |
·引言 | 第115页 |
·试验目的和试验方法 | 第115页 |
·模型试验 | 第115-119页 |
·试件设计 | 第115-116页 |
·钢材力学性能 | 第116-117页 |
·试验装置、测点布置和加载方案 | 第117-119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119-136页 |
·试验过程和破坏模态 | 第119-123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123-136页 |
·有限元计算和试验结果的比较 | 第136-139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136-137页 |
·变形模式及破坏模态的比较 | 第137-138页 |
·极限荷载的比较 | 第138页 |
·滞回曲线的比较 | 第138-139页 |
·转动能力和延性性能的比较 | 第139页 |
·本章小结 | 第139-141页 |
第7章 钢异形柱平面框架体系抗震性能研究 | 第141-173页 |
·引言 | 第141页 |
·试验目的和试验方法 | 第141-142页 |
·模型试验 | 第142-145页 |
·试件设计 | 第142-143页 |
·钢材力学性能 | 第143页 |
·试验装置和测点布置 | 第143-145页 |
·加载方案 | 第145页 |
·主要测试仪器和测试内容 | 第145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145-168页 |
·试验过程和破坏模态 | 第145-157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157-168页 |
·有限元计算和试验结果的比较 | 第168-172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168-169页 |
·变形模式及破坏模态的比较 | 第169-170页 |
·极限荷载的比较 | 第170-171页 |
·滞回曲线的比较 | 第171-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172-1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73-177页 |
结论 | 第173-174页 |
创新点 | 第174-175页 |
展望 | 第175-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8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85-188页 |
发表论文 | 第185-186页 |
参与科研项目 | 第186-188页 |
致谢 | 第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