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论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8-9页 |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9页 |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9页 |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11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搜集资料的方法 | 第11页 |
·图表分析的方法 | 第11页 |
·定量分析的方法 | 第11-12页 |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2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2页 |
·研究上的不足 | 第12页 |
2 软件外包的内涵及与主要经济学原理 | 第12-17页 |
·软件外包的涵义及分类 | 第12-14页 |
·软件外包的涵义 | 第12-13页 |
·软件外包的分类 | 第13-14页 |
·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主要经济学原理 | 第14-17页 |
·软件外包的发展与比较优势理论 | 第14-15页 |
·软件外包的发展与规模经济理论 | 第15-16页 |
·软件外包的发展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 第16-17页 |
3 我国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状况分析 | 第17-27页 |
·全球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状况 | 第17-19页 |
·全球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进程 | 第17页 |
·全球软件外包业的发展趋势 | 第17-19页 |
·市场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并且离岸化趋势愈加明显 | 第17-18页 |
·国际软件服务外包受金融危机冲击,呈现多元化趋势 | 第18-19页 |
·软件外包向深层次方展,由低端功能模块外包向中端阶段外包和高端整体外包发展 | 第19页 |
·我国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 | 第19-27页 |
·我国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阶段 | 第19-22页 |
·软件外包的萌芽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80年末) | 第19-20页 |
·软件服务外包的发展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0年) | 第20页 |
·软件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时期(从2000年到2007的底) | 第20-21页 |
·软件服务外包业的突破阶段(2008年至今) | 第21-22页 |
·我国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状况 | 第22-27页 |
·我国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规模 | 第22-23页 |
·我国承接软件外包业的发包商状况 | 第23-25页 |
·我国主要软件外包企业介绍 | 第25-26页 |
·我国软件外包人才市场状况 | 第26-27页 |
4 我国软件外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 第27-38页 |
·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 第27-29页 |
·发达的的制造业为我国软件外包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 第27-28页 |
·产业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为软件外包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 第28页 |
·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为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信息基础设施支持 | 第28-29页 |
·广阔的内需市场 | 第29页 |
·我国软件外包产业竞争力的分析 | 第29-33页 |
·软件外包产业竞争力相关的指标简介 | 第29-30页 |
·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 | 第30-31页 |
·原始数据 | 第30-31页 |
·研究结论 | 第31页 |
·软件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31-33页 |
·优化我国的国际贸易结构,带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 第32页 |
·大大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提高我国的就业率 | 第32-33页 |
·有利于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与我国当前社会和谐发展的发展观相适应 | 第33页 |
·基地模式对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第33-38页 |
·我国关于外包基地的定义 | 第33-35页 |
·主要国家软件外包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 | 第35-36页 |
·美国软件产业基地及园区的建设的成功经验 | 第35-36页 |
·印度软件外包基地的建设的经验 | 第36页 |
·"基地模式"对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 第36-38页 |
·我国软件外包基地存在的问题影响软件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 第38页 |
5 提高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措施 | 第38-44页 |
·加大我国软件服务外包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 第38-39页 |
·大力培养我国的软件外包产业人才 | 第39-40页 |
·国家要加大对软件研发的投入 | 第40页 |
·发挥软件行业协会在软件外包中的重要作用 | 第40-41页 |
·注重软件外包企业本土化 | 第41-42页 |
·形成特色产业园区使集聚效应最优化 | 第42页 |
·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及企业三者的积极性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在学术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