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适用房体制完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8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 ·学术意义 | 第14页 |
| ·实用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 2 经济适用房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8-23页 |
| ·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 ·经济适用房的定义 | 第18页 |
| ·经济适用房与商品房、公租房的区别 | 第18-19页 |
|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9-23页 |
|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第19-20页 |
| ·社会分层理论 | 第20-21页 |
| ·公共政策理论 | 第21-23页 |
| 3 中国经济适用房体制的现状分析 | 第23-41页 |
| ·中国现阶段经济适用房体制的构成 | 第23-27页 |
| ·政策体制 | 第23-25页 |
| ·运行体制 | 第25页 |
| ·管理体制 | 第25-27页 |
| ·监督体制 | 第27页 |
| ·中国实施经济适用房体制的状况和效果 | 第27-34页 |
| ·经济适用房体制实施的状况 | 第27-32页 |
| ·经济适用房体制实施取得的效果 | 第32-34页 |
| ·中国经济适用房体制存在的弊端 | 第34-41页 |
| ·经济适用房体制在制定时的缺陷与漏洞 | 第34-37页 |
| ·经济适用房体制在执行时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 ·经济适用房体制在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第39-41页 |
| 4 国内外保障性住房体制的成功之处及启示 | 第41-46页 |
| ·国外的保障性住房体制成功之处 | 第41-42页 |
| ·完善的立法保障措施 | 第41页 |
| ·政府作为责任主体 | 第41-42页 |
| ·明确住房保障体制的目标 | 第42页 |
| ·严格的监管 | 第42页 |
| ·公租房——“重庆模式”的成功之处 | 第42-44页 |
| ·制度上的创新 | 第43页 |
| ·受益群体的界定 | 第43页 |
| ·科学的建设规划 | 第43-44页 |
| ·严密的监管机制 | 第44页 |
| ·合理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 第44页 |
| ·对中国经济适用房体制的启示 | 第44-46页 |
| 5 完善中国经济适用房体制的对策 | 第46-53页 |
| ·完善体制制定过程的相关对策 | 第46-48页 |
| ·立法保障经济适用房的相关体制 | 第46页 |
| ·创新经济适用房体制 | 第46-47页 |
| ·完善准入与退出机制 | 第47-48页 |
| ·政府控制房屋产权,维护房屋保障性 | 第48页 |
| ·完善体制执行过程的相关对策 | 第48-51页 |
| ·准确划分收入标准,正确界定受益群体 | 第48-49页 |
| ·建立专门的负责机构,降低政策调控成本 | 第49页 |
| ·执行科学的开发建设规划 | 第49-50页 |
| ·实施多元化的运行体制 | 第50-51页 |
| ·完善体制监督过程的相关对策 | 第51-53页 |
| ·加强政府内部监督 | 第51页 |
| ·实施社会监督 | 第51-52页 |
| ·引入非政府组织监督 | 第52-53页 |
| 6 结论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3页 |
| ·不足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附录 | 第57页 |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