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机理与调控研究--以长春市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绪论 | 第12-20页 |
一、研究背景与立论依据 | 第12-14页 |
二、研究切入点与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16页 |
四、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16-20页 |
第一章 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综述 | 第20-45页 |
第一节 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进展 | 第20-35页 |
一、城市空间结构概念与内涵 | 第20-24页 |
二、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发展演变 | 第24-26页 |
三、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视角 | 第26-35页 |
第二节 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 第35-41页 |
一、国外研究进展 | 第35-38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38-41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评价及趋势展望 | 第41-45页 |
一、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述评与展望 | 第41-42页 |
二、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相互作用研究评价 | 第42-43页 |
三、空间耦合:透视城市空间结构的新视角 | 第43-45页 |
第二章 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的基础理论 | 第45-69页 |
第一节 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的概念解析 | 第45-49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45-47页 |
二、特征分析 | 第47-48页 |
三、内涵阐释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系统辨识 | 第49-53页 |
一、耦合系统的要素 | 第49-51页 |
二、耦合系统的结构 | 第51-52页 |
三、耦合系统的功能 | 第52-53页 |
第三节 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相互作用关系理论 | 第53-59页 |
一、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 | 第53-57页 |
二、新韦伯主义学派理论 | 第57-59页 |
第四节 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相互作用模式理论 | 第59-69页 |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三大古典模型 | 第59-63页 |
二、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型 | 第63-69页 |
第三章 长春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过程 | 第69-109页 |
第一节 长春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过程解析 | 第69-72页 |
一、物质与社会空间发展的历史基础 | 第69-70页 |
二、伪满前期物质与社会空间的发展 | 第70-72页 |
第二节 伪满时期物质与社会空间的耦合 | 第72-81页 |
一、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 第72-74页 |
二、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的总体格局 | 第74-75页 |
三、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区域的划分 | 第75-78页 |
四、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的形成机制 | 第78-81页 |
第三节 计划经济时期物质与社会空间的耦合 | 第81-94页 |
一、城市性质与城市功能的转变 | 第82-83页 |
二、城市功能地域初始格局的确立 | 第83-85页 |
三、相对均质的城市社会空间 | 第85-90页 |
四、“单位制”主导下的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 | 第90-94页 |
第四节 转型时期物质与社会空间的耦合 | 第94-109页 |
一、城市物质建设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 第94-96页 |
二、社会经济转型与城市空间重构 | 第96-100页 |
三、城市社会阶层分化与社会空间分异 | 第100-106页 |
四、转型背景下的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 | 第106-109页 |
第四章 长春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评价及地域类型 | 第109-134页 |
第一节 耦合评价的总体框架 | 第109-113页 |
一、耦合评价的意义 | 第109-110页 |
二、耦合评价的原则 | 第110-111页 |
三、耦合评价的内容 | 第111-112页 |
四、耦合评价的总体思路 | 第112-113页 |
第二节 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评价 | 第113-122页 |
一、研究区域的确定 | 第113-114页 |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114-118页 |
三、耦合评价方法与模型构建 | 第118-119页 |
四、耦合评价结果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9-122页 |
第三节 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的阶段水平 | 第122-126页 |
一、耦合阶段水平的划分原则 | 第122-123页 |
二、耦合阶段水平的划分依据 | 第123-124页 |
三、耦合阶段水平的划分结果 | 第124-126页 |
第四节 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的地域类型 | 第126-134页 |
一、研究区域、数据与方法 | 第126-127页 |
二、耦合地域类型的划分过程 | 第127-130页 |
三、耦合地域类型的划分结果 | 第130-134页 |
第五章 长春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机理 | 第134-178页 |
第一节 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机理内涵 | 第134-136页 |
一、耦合机理的概念界定 | 第134页 |
二、耦合机理的内涵解析 | 第134-135页 |
三、耦合机理的内容解构 | 第135-136页 |
第二节 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的动力体系 | 第136-149页 |
一、政府力——政策制度转型 | 第137-143页 |
二、个体力——社会结构变迁 | 第143-147页 |
三、市场力——市场经济发展 | 第147-149页 |
第三节 长春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机制 | 第149-176页 |
一、自然地理与自然环境基础 | 第149-153页 |
二、城市发展的历史惯性 | 第153-158页 |
三、经济空间格局的重构 | 第158-162页 |
四、城市社会结构的分异 | 第162-167页 |
五、制度转型的空间响应 | 第167-170页 |
六、城市规划的空间塑造 | 第170-173页 |
七、政府政策的空间效应 | 第173-176页 |
第四节 长春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方式 | 第176-178页 |
一、物质环境为社会空间提供基础 | 第176-177页 |
二、社会群体的空间选择与能动作用 | 第177-178页 |
第六章 转型期长春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调控 | 第178-200页 |
第一节 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调控体系 | 第178-183页 |
一、耦合调控的内涵 | 第178-179页 |
二、耦合调控的目标 | 第179-180页 |
三、耦合调控的机制 | 第180-181页 |
四、耦合调控的策略 | 第181-183页 |
第二节 长春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变化趋势 | 第183-189页 |
一、空间非耦合的典型特征 | 第183-185页 |
二、耦合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5-188页 |
三、耦合趋势的图景解构 | 第188-189页 |
第三节 长春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调控策略 | 第189-200页 |
一、城市空间资源整合体系的建设 | 第189-191页 |
二、城市“异质”空间的治理策略 | 第191-193页 |
三、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的优化对策 | 第193-195页 |
四、城市社会空间规划机制的形成 | 第195-197页 |
五、基于“空间共生”的政策体系 | 第197-20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200-205页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第200-203页 |
二、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03页 |
三、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203-205页 |
参考文献 | 第205-216页 |
后记 | 第216-217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