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39页 |
·纪昀生平及其著述 | 第11-12页 |
·纪昀伦理思想研究状况 | 第12-34页 |
·关于道德教化思想的研究 | 第12-13页 |
·关于"礼"研究 | 第13-19页 |
·关于反理学思想的研究 | 第19-26页 |
·官员道德思想的研究 | 第26-27页 |
·家庭道德思想的研究 | 第27-30页 |
·宗教伦理思想的研究 | 第30-33页 |
·纪昀女性道德思想的研究 | 第33-34页 |
·选题的来源及其意义 | 第34-39页 |
第二章 纪昀伦理思想的社会背景与渊源 | 第39-63页 |
·纪昀伦理思想的社会背景 | 第39-50页 |
·地域文化的影响 | 第39-40页 |
·家族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 第40-43页 |
·清朝政治文化统治的影响 | 第43-46页 |
·社会思潮的影响 | 第46-50页 |
·纪昀的人性论思想渊源 | 第50-57页 |
·纪昀的人性论源于古代气本论 | 第50-52页 |
·纪昀的人性基础是诚 | 第52-53页 |
·纪昀的人性论目标在彰显人 | 第53-57页 |
·纪昀的神道设教思想渊源 | 第57-62页 |
·神妙莫测的鬼神崇拜 | 第57-58页 |
·王权神授的神学思想 | 第58-59页 |
·冲破神学思想的人文因素 | 第59-60页 |
·神道设教思想的提出及影响 | 第60-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三章 纪昀的官德思想 | 第63-85页 |
·为政以德的官德思想 | 第63-67页 |
·关于官德的理解 | 第63-65页 |
·关于官德的规范 | 第65-67页 |
·纪昀所处时代的官员道德状况 | 第67-72页 |
·纪昀所处时代对官员的道德要求 | 第67-69页 |
·纪昀所处时代官员的道德状况 | 第69-72页 |
·纪昀所处时代官员道德状况的原因分析 | 第72-77页 |
·道德禁欲主义思想统治下,官员生活两极分化 | 第72-73页 |
·选拔官员的制度弊端,导致官员素质层次不齐 | 第73-75页 |
·实行低俸制,官员廉政的践行失去了物质基础 | 第75-76页 |
·君主专制制度下,愚忠和盲从成为官员的根本道德要求 | 第76-77页 |
·纪昀的官德行为标准 | 第77-84页 |
·忠君爱国 | 第78页 |
·以民为本,修德务实 | 第78-80页 |
·秉公去私,死而后已 | 第80-81页 |
·修身正己,敢于担当 | 第81-82页 |
·明理察情,科学断案 | 第82-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第四章 纪昀的女性伦理思想 | 第85-99页 |
·女性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原则 | 第85-88页 |
·从男 | 第85-86页 |
·贞节 | 第86-88页 |
·女性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 第88-91页 |
·尽孝 | 第88-89页 |
·知礼 | 第89-90页 |
·忌淫 | 第90-91页 |
·慈幼 | 第91页 |
·纪昀女性伦理思想中的人性关怀 | 第91-97页 |
·纪昀在女性行为规范要求中遭遇的困惑 | 第91-94页 |
·纪昀对女性人性关怀的思想基础 | 第94页 |
·纪昀对女性人性关怀的具体表现 | 第94-97页 |
小结 | 第97-99页 |
第五章 纪昀德福一致的伦理信仰 | 第99-124页 |
·纪昀关于德、福的理解 | 第99-102页 |
·纪昀关于德的理解 | 第99-101页 |
·纪昀的幸福观 | 第101-102页 |
·德福关系 | 第102-105页 |
·德得关系 | 第102-103页 |
·德福一致 | 第103-105页 |
·纪昀实现德福一致的机制——因果报应 | 第105-115页 |
·因果报应思想概述 | 第105-107页 |
·纪昀因果报应思想的基础 | 第107-112页 |
·纪昀的因果报应思想内容 | 第112-115页 |
小结 | 第115-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