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导论 | 第13-24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3-1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三、研究的思路 | 第17-21页 |
四、研究的方法 | 第21-24页 |
(一)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 第21-22页 |
(二) 批判反思的方法 | 第22页 |
(三) 伦理社会学的思维方法 | 第22-24页 |
第一章 创新释义 | 第24-51页 |
·创新内涵 | 第24-34页 |
·由必然走向自由是创新的本质 | 第24-28页 |
·填空是创新的特征 | 第28-31页 |
·再造、创造、创立是思维创新的三个层次 | 第31-33页 |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是创新的三领域 | 第33-34页 |
·创新应当 | 第34-41页 |
·新陈代谢是宇宙生物体发展的普遍规律 | 第34-37页 |
·开放的圆圈才是螺旋式的上升 | 第37-39页 |
·不进则退,落后就会挨打 | 第39-41页 |
·创新的受制性 | 第41-51页 |
·受制于规律 | 第41-43页 |
·受制于文化 | 第43-45页 |
·受制于心理 | 第45-48页 |
·受制于路线 | 第48-51页 |
第二章 得当的界说 | 第51-72页 |
·度:得当的哲学基础 | 第51-56页 |
·中外哲学家们有关"度"的论述回顾 | 第51-54页 |
·度的辩证涵义 | 第54-56页 |
·度与得当 | 第56页 |
·合理:"得当"的科学依据 | 第56-60页 |
·合理与得当 | 第57-58页 |
·符合客观规律 | 第58-59页 |
·符合人的目的(需要) | 第59-60页 |
·和谐:"得当"的社会学解释 | 第60-65页 |
·"和谐"的文化资源 | 第60-62页 |
·"和谐"的社会学描述 | 第62-63页 |
·得当与和谐 | 第63-65页 |
·造福——"得当"的伦理学指标 | 第65-72页 |
·得当与幸福、造福 | 第65-66页 |
·幸福与人的内在尺度 | 第66-68页 |
·"得当"的终极价值——造福 | 第68-72页 |
第三章 创新得当:创新的得当限定 | 第72-94页 |
·创新与得当之合题 | 第72-75页 |
·创新价值的双重性 | 第72-73页 |
·创新必须得当 | 第73页 |
·创新不当 | 第73-75页 |
·创新得当的最高目的 | 第75-84页 |
·利国 | 第75-78页 |
·利民 | 第78-80页 |
·利永远 | 第80-84页 |
·创新得当的根本尺度 | 第84-94页 |
·有利于自然生态的维护 | 第84-86页 |
·有利于人种健康地繁衍 | 第86-89页 |
·有利于生活方式的文明推进 | 第89-91页 |
·有利于价值观念的科学变更 | 第91-94页 |
第四章 创新"不可" | 第94-111页 |
·不可抛弃继承 | 第94-97页 |
·继承与创新的正确关系 | 第94-95页 |
·以创新完全否定继承的后果 | 第95-96页 |
·有继承的创新 | 第96-97页 |
·不可有伤文明 | 第97-100页 |
·创新可能对文明造成伤害 | 第97-99页 |
·在创新实践中遵循文明发展规律和基本原则,避免伤害 | 第99-100页 |
·不可危害生态 | 第100-102页 |
·创新可能对生态造成的伤害 | 第100-101页 |
·得当创新应避免危害生态 | 第101页 |
·在创新实践中遵循现代生态环境价值观,建设生态文明 | 第101-102页 |
·不可急功近利 | 第102-106页 |
·急功近利的危害 | 第102-104页 |
·在创新实践中克服急功近利 | 第104-106页 |
·不可成为掠夺 | 第106-111页 |
·创新蜕变为掠夺的可能性 | 第106-108页 |
·创新蜕变为掠夺的危害 | 第108-109页 |
·避免蜕变为掠夺的创新要求 | 第109-111页 |
第五章 设置创新得当的文化氛围 | 第111-127页 |
·文化氛围的保守与开放 | 第111-116页 |
·文化氛围的保守与创新 | 第111-113页 |
·文化氛围的开放与继承 | 第113-116页 |
·创新得当对文化氛围的要求 | 第116-121页 |
·树立以得当创新为本、为荣、为重的创新文化价值观, | 第116-117页 |
·创新中要贯彻可持续发展观 | 第117页 |
·弘扬理性的批判精神 | 第117-118页 |
·形成培养开放协作的竞争观 | 第118-120页 |
·培养不畏创新失败的风险意识和允许创新失败的宽容精神 | 第120-121页 |
·既有文化氛围的改造 | 第121-127页 |
·创新得当的价值观转变 | 第121-123页 |
·变传统的发展观为可持续发展观 | 第123-124页 |
·变因循守旧、害怕失败为推崇创新、宽容失败 | 第124-125页 |
·变等级分明、文人相轻为平等竞争、开放协作 | 第125-127页 |
第六章 创新得当的制度建设 | 第127-148页 |
·创新得当需要合理的制度的支持 | 第127-134页 |
·合理的制度有利于创新得当 | 第127-130页 |
·不合理的制度阻碍甚至窒息创新得当 | 第130-134页 |
·制度激励创新得当的途径 | 第134-139页 |
·激励机制与创新得当 | 第134-136页 |
·正激励——鼓励创新得当行为 | 第136-138页 |
·负激励——惩处创新不当行为 | 第138-139页 |
·创新得当激励制度的现实构建 | 第139-148页 |
·实施改革建立激励创新得当的教育制度 | 第140-142页 |
·完善激励创新得当的科研机制 | 第142-143页 |
·完善激励得当创新型人才培养流动的机制 | 第143-144页 |
·建立健全激励创新得当的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 | 第144-145页 |
·完善激励创新得当的市场制度 | 第145-146页 |
·健全激励创新得当的法律法规 | 第146-148页 |
第七章 创新得当的主体品格 | 第148-161页 |
·无私无畏 | 第148-151页 |
·无私 | 第148-149页 |
·无畏 | 第149-151页 |
·无私无畏品格的培养 | 第151页 |
·有恒有爱 | 第151-155页 |
·有爱 | 第152-153页 |
·有恒 | 第153-154页 |
·有恒有爱品质的培养 | 第154-155页 |
·是是真真 | 第155-161页 |
·是是 | 第155-157页 |
·真真 | 第157-159页 |
·是是真真品质的培养 | 第159-161页 |
结语 | 第161-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74页 |
一、著作类 | 第164-167页 |
二、论文类 | 第167-172页 |
三、英文类 | 第172-174页 |
致谢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