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缩略语表 | 第13-14页 |
1 前言 | 第14-31页 |
·研究问题的由来 | 第14-15页 |
·植物耐低磷胁迫的适应机制 | 第15-18页 |
·植物根系形态响应低磷胁迫的适应性机制 | 第15-17页 |
·根系分泌物促进植物对土壤磷的吸收利用 | 第17页 |
·植物体内磷的再利用与植物代谢调节 | 第17-18页 |
·植物体内磷动态平衡的遗传调控 | 第18-24页 |
·植物的磷转运子基因 | 第18-20页 |
·转录因子参与低磷胁迫下的基因表达调控 | 第20-22页 |
·其它PSI基因 | 第22-24页 |
·与植物磷高效相关的QTL研究 | 第24-26页 |
·植物数量性状的研究方法及QTL克隆 | 第24-25页 |
·植物磷高效相关QTL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植物离子组学研究 | 第26-30页 |
·离子组及离子组学 | 第27页 |
·离子组学研究的技术平台 | 第27-28页 |
·离子组学的研究流程及信息管理 | 第28-29页 |
·离子组学的应用 | 第29-30页 |
·功能基因组研究 | 第29-30页 |
·生理状态的评价 | 第30页 |
·芸薹属与拟南芥的比较基因组研究 | 第30-31页 |
2 本研究的意义、内容、目的及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研究意义 | 第31页 |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3 甘蓝型油菜磷高效分子整合图谱的构建 | 第33-49页 |
·引言 | 第33-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9页 |
·试验材料与DNA提取 | 第34页 |
·加密BE-RIL遗传图谱 | 第34-38页 |
·SRAP标记的基因型分析 | 第34-36页 |
·芸薹属最新开发的SSR标记的基因型分析 | 第36页 |
·利用白菜BAC序列自主设计SSR标记 | 第36-37页 |
·利用拟南芥磷吸收代谢相关基因开发GBM标记 | 第37-38页 |
·基因型记载 | 第38页 |
·与目标性状相关候选基因的收集 | 第38页 |
·基于BE-RIL群体的磷高效分子整合图谱的构建 | 第38-39页 |
·图谱构建 | 第38-39页 |
·比较作图及候选基因的电子定位 | 第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新开发的SSR标记的特征及多态性分析 | 第39页 |
·GBM标记开发及多态性分析 | 第39-40页 |
·磷高效分子整合图谱的构建及分析 | 第40-46页 |
·讨论 | 第46-49页 |
·SSR标记的开发 | 第46页 |
·开发GBM标记的意义 | 第46-48页 |
·比较作图研究在甘蓝型油菜磷营养研究中的作用 | 第48-49页 |
4 甘蓝型油菜磷高效QTL的定位与分析 | 第49-103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大田试验及性状考察 | 第50-51页 |
·大田试验设计 | 第50页 |
·产量及相关性状的考察 | 第50页 |
·种子养分含量等性状的考察 | 第50-51页 |
·苗期性状考察 | 第51页 |
·苗期水培试验及性状考察 | 第51-52页 |
·水培试验设计 | 第51-52页 |
·苗期性状考察 | 第52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2页 |
·QTL的检测与分析 | 第52-53页 |
·QTL的检测 | 第52-53页 |
·QTL的比较分析 | 第53页 |
·QTL区间与目标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的确定 | 第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91页 |
·不同磷水平下产量及相关性状的表型变异及QTL定位 | 第53-71页 |
·亲本的表型变异 | 第53-54页 |
·BE-RIL群体的表型变异 | 第54-57页 |
·BE-RIL群体各表型性状的相关性 | 第57-58页 |
·产量及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第58-64页 |
·QTL映射 | 第64页 |
·QTL区间候选基因的分析 | 第64-71页 |
·不同磷水平下种子中养分含量的表型变异及QTL定位 | 第71-82页 |
·亲本及BE-RIL群体的表型变异 | 第71-75页 |
·BE-RIL群体种子矿质养分含量变异的方差分析 | 第75页 |
·BE-RIL群体各表型性状的相关性 | 第75-76页 |
·QTL的定位 | 第76-81页 |
·QTL区间候选基因的分析 | 第81-82页 |
·不同磷水平下苗期性状的表型变异及QTL定位 | 第82-90页 |
·亲本及BE-RIL群体的表型变异及方差分析 | 第82页 |
·BE-RIL群体各表型性状的相关性 | 第82-84页 |
·QTL的定位 | 第84-90页 |
·对本研究定位的显著性QTL的综合分析 | 第90-91页 |
·讨论 | 第91-103页 |
·磷营养状况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第91-92页 |
·磷处理对QTL表达的影响 | 第92-94页 |
·生育期及培养环境对QTL表达的影响 | 第94-96页 |
·PEC与油菜磷高效的关系 | 第96-97页 |
·离子组学研究在油菜基因组研究中的尝试 | 第97-99页 |
·QTL区间内的候选基因 | 第99-100页 |
·QTL的将来 | 第100-103页 |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103-106页 |
·研究总结 | 第103-104页 |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104页 |
·研究展望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25页 |
附录 | 第125-169页 |
附表1 本研究新开发的243对SSR标记的序列信息 | 第125-131页 |
附表2 加密后的BE-RIL遗传图谱及其与拟南芥基因组的同源比对 | 第131-148页 |
附表3 定位到新版本BE-RIL遗传图谱上的GBM标记的序列信息 | 第148-152页 |
附表4 BE-RIL群体两年大田试验不同磷水平下检测到的控制产量及相关性状的QTL | 第152-156页 |
附表5 控制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QTL置信区间内的候选基因 | 第156-161页 |
附表6 BE-RIL群体两年大田试验不同磷水平下检测到的控制种子养分含量的QTL | 第161-164页 |
附表7 控制甘蓝型油菜种子养分含量QTL的置信区间内的候选基因 | 第164-166页 |
附表8 两个磷水平下大田试验及两批水培实验苗期检测到的显著性QTL | 第166-169页 |
致谢 | 第169-170页 |
作者简介 | 第170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170-171页 |
会议摘要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