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46页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2-17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7-42页 |
1.2.1 古洪水研究原理与方法 | 第17-29页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9-34页 |
1.2.3 国内研究进展 | 第34-38页 |
1.2.4 全新世洪水与气候变化 | 第38-41页 |
1.2.5 古洪水研究的工作难点 | 第41-4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42-4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42-43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43-45页 |
1.3.3 研究工作量 | 第45-46页 |
第2章 区域地理概况和研究剖面选择 | 第46-78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46-58页 |
2.1.1 黄河中游水文地理概况 | 第46-53页 |
2.1.2 无定河水文地理概况 | 第53-55页 |
2.1.3 汉江上游水文地理概况 | 第55-58页 |
2.2 研究剖面 | 第58-75页 |
2.2.1 黄河柳林XBC剖面 | 第58-60页 |
2.2.2 黄河永和YHG剖面 | 第60-63页 |
2.2.3 黄河吉县FJJ剖面 | 第63-65页 |
2.2.4 黄河吉县MFT剖面 | 第65-68页 |
2.2.5 无定河绥德SJGT剖面 | 第68-70页 |
2.2.6 无定河清涧BJC剖面 | 第70-71页 |
2.2.7 汉江白河JJTZ剖面 | 第71-72页 |
2.2.8 丹江商南LZT剖面 | 第72-75页 |
2.3 研究剖面的地层断代 | 第75-78页 |
第3章 滞流沉积物野外判定与室内实验方法 | 第78-86页 |
3.1 野外滞流沉积物判定 | 第78-80页 |
3.2 滞流沉积物室内实验分析方法 | 第80-86页 |
3.2.1 粒度分析 | 第80-83页 |
3.2.2 磁化率分析 | 第83页 |
3.2.3 碳酸钙含量分析 | 第83-84页 |
3.2.4 烧失量分析 | 第84-86页 |
第4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滞流沉积物沉积学特征 | 第86-126页 |
4.1 黄河XBC、YHG、FJJ、MFT剖面 | 第86-102页 |
4.1.1 粒度成分与粒度参数 | 第86-91页 |
4.1.2 粒度分布频率与粒度累积频率 | 第91-95页 |
4.1.3 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与C-M图式 | 第95-99页 |
4.1.4 磁化率、碳酸钙和烧失量分析 | 第99-102页 |
4.2 无定河SJGT、BJC剖面 | 第102-107页 |
4.2.1 粒度成分与粒度参数 | 第102-103页 |
4.2.2 粒度分布频率与粒度累积频率 | 第103-104页 |
4.2.3 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与C-M图式 | 第104-106页 |
4.2.4 磁化率、碳酸钙和烧失量分析 | 第106-107页 |
4.3 汉江JJTZ和丹江LZT剖面 | 第107-115页 |
4.3.1 粒度成分与粒度参数 | 第107-110页 |
4.3.2 粒度分布频率与粒度累积频率 | 第110-112页 |
4.3.3 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与C-M图式 | 第112-114页 |
4.3.4 磁化率、碳酸钙和烧失量分析 | 第114-115页 |
4.4 黄河晋陕峡谷段2012年大洪水滞流沉积物特征 | 第115-124页 |
4.4.1 黄河中游2012年大洪水与滞流沉积物采样 | 第115-118页 |
4.4.2 磁化率分析 | 第118-119页 |
4.4.3 粒度成分 | 第119-120页 |
4.4.4 粒度参数 | 第120-121页 |
4.4.5 粒度分布频率 | 第121-122页 |
4.4.6 吴堡站和龙门站悬移质泥沙粒径对比 | 第122-124页 |
4.5 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5章 洪水水文学重建与计算 | 第126-194页 |
5.1 古洪水水位确定 | 第126-132页 |
5.1.1 滞流沉积物厚度与含沙量法 | 第126-128页 |
5.1.2 古洪水水位确定 | 第128-132页 |
5.2 运用比降面积法古洪水洪峰流量计算 | 第132-144页 |
5.2.1 比降面积法简述 | 第132-133页 |
5.2.2 古洪水行洪断面选择 | 第133-137页 |
5.2.3 比降面积法参数确定 | 第137-138页 |
5.2.4 古洪水洪峰流量计算结果 | 第138-141页 |
5.2.5 现代洪水的验证 | 第141-144页 |
5.3 运用HEC-RAS水力学模型恢复古洪水洪峰流量 | 第144-176页 |
5.3.1 HEC-RAS水力学模型简述 | 第144-146页 |
5.3.2 古洪水行洪断面选择 | 第146-162页 |
5.3.3 水文参数确定 | 第162-163页 |
5.3.4 古洪水洪峰流量模拟结果 | 第163-168页 |
5.3.5 现代洪水检验 | 第168-170页 |
5.3.6 糙率系数灵敏度测试 | 第170-172页 |
5.3.7 两种古洪水洪峰流量计算结果比较 | 第172-175页 |
5.3.8 洪峰流量与流域面积关系的验证 | 第175-176页 |
5.4 洪水经验频率计算 | 第176-192页 |
5.4.1 计算方法 | 第177-179页 |
5.4.2 实测洪水资料 | 第179-181页 |
5.4.3 历史洪水资料 | 第181-182页 |
5.4.4 黄河吴堡水文站洪水频率计算 | 第182-185页 |
5.4.5 黄河龙门水文站洪水频率计算 | 第185-187页 |
5.4.6 无定河白家川水文站洪水频率计算 | 第187-190页 |
5.4.7 汉江白河水文站洪水频率计算 | 第190-192页 |
5.5 小结 | 第192-194页 |
第6章 讨论 | 第194-200页 |
6.1 古洪水滞流沉积物鉴别 | 第194-195页 |
6.2 平衡剖面与全新世河槽断面稳定性 | 第195-197页 |
6.3 比降面积法与HEC-RAS模型法比较 | 第197-198页 |
6.4 全新世古洪水发生的气候背景 | 第198-200页 |
第7章 结论 | 第200-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22页 |
附录:我国天然河流河道糙率参考表 | 第222-224页 |
致谢 | 第224-2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