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内含肽简介 | 第12-17页 |
1.1.1 内含肽的发现及发展 | 第12页 |
1.1.2 内含肽的结构及分类 | 第12-14页 |
1.1.3 内含肽的剪接机制 | 第14-17页 |
1.2 内含肽的应用 | 第17-24页 |
1.2.1 内含肽用于辅助蛋白纯化 | 第17-19页 |
1.2.2 内含肽介导的蛋白质连接(EPL or IPL) | 第19-21页 |
1.2.3 内含肽介导蛋白质特定位点断裂 | 第21-22页 |
1.2.4 内含肽用作生物传感器 | 第22-23页 |
1.2.5 内含肽在转基因技术方面应用 | 第23页 |
1.2.6 内含肽在本课题中意义 | 第23-24页 |
1.3 rhIL-15 概述 | 第24-27页 |
1.3.1 白细胞介素家族简介 | 第24-25页 |
1.3.2 白细胞介素-15简介及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3.3 白细胞介素15生产工艺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4.1 立题依据 | 第27-2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标签+内含肽+rhIL-15”组合优化及表达 | 第29-45页 |
2.1 引言 | 第29-31页 |
2.2 材料及试剂 | 第31-33页 |
2.2.1 仪器与设备 | 第31-32页 |
2.2.2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32-33页 |
2.2.3 常用试剂配制 | 第3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2.3.1 质粒构建 | 第33-34页 |
2.3.2 融合蛋白表达 | 第34-35页 |
2.3.3 融合蛋白可溶性及自剪切活性检测 | 第35页 |
2.3.4 SDS-PAGE检测 | 第35页 |
2.3.5 Western Blot检测 | 第35-36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36-42页 |
2.4.1 质粒构建及筛选 | 第36-37页 |
2.4.2 “Zbasic-ΔI-CM-IL-15”和“MBP-ΔI-CM-IL-15”可溶性及自剪切活性研究 | 第37-38页 |
2.4.3 “Zbasic-ΔI-CM-IL-15”表达优化 | 第38-42页 |
2.5 讨论 | 第42-45页 |
第三章 Zbasic-ΔI-CM-IL-15纯化与断裂研究 | 第45-63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材料与试剂 | 第45-47页 |
3.2.1 仪器与设备 | 第45-46页 |
3.2.2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46-47页 |
3.2.3 常用溶液的配制 | 第4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7-52页 |
3.3.1 Zbasic-intein-IL-15 融合蛋白纯化 | 第47-48页 |
3.3.2 融合蛋白纯化助溶剂条件优化 | 第48-49页 |
3.3.3 融合蛋白硫酸铵沉淀研究 | 第49-50页 |
3.3.4 内含肽柱上剪切活性研究 | 第50页 |
3.3.5 内含肽柱下剪切活性研究 | 第50-51页 |
3.3.6 白细胞介素-15 纯化 | 第51-52页 |
3.3.7 其他纯化方案探索 | 第52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52-62页 |
3.4.1 Zbasic-ΔI-CM-IL-15融合蛋白纯化 | 第52-53页 |
3.4.2 融合蛋白纯化助溶剂条件优化 | 第53-54页 |
3.4.3 融合蛋白硫酸铵沉淀研究 | 第54-56页 |
3.4.4 柱上剪切效率研究 | 第56-57页 |
3.4.5 内含肽剪切活性研究 | 第57-59页 |
3.4.6 白细胞介素-15 纯化 | 第59-61页 |
3.4.7 其他纯化方案探索 | 第61-62页 |
3.5 讨论 | 第62-63页 |
第四章 白细胞介素-15产物分析及鉴定 | 第63-70页 |
4.1 引言 | 第63页 |
4.2 材料与试剂 | 第63-64页 |
4.2.1 仪器与设备 | 第63-64页 |
4.2.2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64页 |
4.2.3 常用溶液配制 | 第64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4-65页 |
4.3.1 生物学活性检测 | 第64-65页 |
4.3.2 HPLC和LC-MS分析鉴定 | 第65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65-68页 |
4.4.1 生物学活性检测 | 第65-66页 |
4.4.2 HPLC分析 | 第66-67页 |
4.4.3 LC-MS分析 | 第67-68页 |
4.5 讨论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70-72页 |
5.1 结论 | 第70-71页 |
5.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