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0-2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9页 |
1.2.1 大型喷灌机变量灌溉系统 | 第21-22页 |
1.2.2 变量灌溉管理分区 | 第22-23页 |
1.2.3 变量灌溉水分管理方法 | 第23-25页 |
1.2.4 变量灌溉效益 | 第25-27页 |
1.2.5 土壤水分传感器布置方法 | 第27-28页 |
1.2.6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28-2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9-3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半干旱气候条件冬小麦非充分变量灌溉管理方法 | 第32-62页 |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32-40页 |
2.1.1 试验地概况 | 第32页 |
2.1.2 变量灌溉系统与管理区划分 | 第32-34页 |
2.1.3 试验设计 | 第34-36页 |
2.1.4 灌水与施肥 | 第36-37页 |
2.1.5 观测项目与方法 | 第37-40页 |
2.1.6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0页 |
2.2 冬小麦初始土壤氮素分布特征 | 第40-41页 |
2.3 降水预报准确率分析 | 第41-43页 |
2.3.1 无雨预报 | 第41-42页 |
2.3.2 小雨预报 | 第42页 |
2.3.3 中雨预报 | 第42页 |
2.3.4 大雨和暴雨预报 | 第42-43页 |
2.4 冬小麦非充分变量灌溉制度 | 第43-46页 |
2.4.1 不同管理区非充分灌溉制度及降水量 | 第43-46页 |
2.4.2 降水预报信息对冬小麦变量灌溉制度的影响 | 第46页 |
2.5 冬小麦生长指标和产量 | 第46-57页 |
2.5.1 株高和叶面积指数 | 第46-49页 |
2.5.2 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 | 第49-52页 |
2.5.3 地上部分干物质质量和吸氮量 | 第52-54页 |
2.5.4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 第54-57页 |
2.6 基于水分生产函数的变量灌溉处方图生成方法 | 第57-61页 |
2.6.1 水分利用效率 | 第57-59页 |
2.6.2 灌溉处方图 | 第59-61页 |
2.7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三章 半湿润气候条件夏玉米变量灌溉管理方法 | 第62-92页 |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62-66页 |
3.1.1 试验地概况 | 第62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62-63页 |
3.1.3 灌水与施肥 | 第63页 |
3.1.4 观测项目与方法 | 第63-66页 |
3.1.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66页 |
3.2 夏玉米初始土壤氮素分布特征 | 第66-67页 |
3.3 夏玉米变量灌溉管理制度 | 第67-71页 |
3.3.1 不同灌溉处理累计灌水量和降水量 | 第67-71页 |
3.3.2 降水预报信息对变量灌溉制度的影响 | 第71页 |
3.4 夏玉米生长和产量 | 第71-81页 |
3.4.1 株高和叶面积指数 | 第71-76页 |
3.4.2 地上部分干物质质量和植株吸氮量 | 第76-78页 |
3.4.3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 第78-81页 |
3.5 夏玉米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 第81-83页 |
3.6 基于深层渗漏量的水量平衡法优化 | 第83-90页 |
3.6.1 深层渗漏量估算 | 第83-87页 |
3.6.2 作物系数估算 | 第87-90页 |
3.7 小结 | 第90-92页 |
第四章 变量灌溉系统土壤水分传感器网络布设方法 | 第92-112页 |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92-93页 |
4.1.1 试验区概况 | 第92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92页 |
4.1.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92-93页 |
4.2 土壤水分传感器沿剖面方向布设方法 | 第93-106页 |
4.2.1 不同管理区0~1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动态变化 | 第93-104页 |
4.2.2 根区土壤含水率相关性 | 第104-106页 |
4.3 土壤水分传感器沿水平方向布设方法 | 第106-110页 |
4.3.1 不同灌溉制度下土壤含水率的空间结构相似性 | 第106-107页 |
4.3.2 不同测点土壤含水率的时间稳定性 | 第107-109页 |
4.3.3 代表平均土壤含水率点位的确定方法 | 第109-110页 |
4.4 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五章 基于田间试验的变量灌溉效益评估 | 第112-138页 |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112-115页 |
5.1.1 试验地概况 | 第112页 |
5.1.2 试验设计 | 第112-113页 |
5.1.3 灌水与施肥 | 第113-114页 |
5.1.4 观测项目与方法 | 第114-115页 |
5.1.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15页 |
5.2 冬小麦和夏玉米初始土壤氮素分布特征 | 第115-116页 |
5.3 变量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评价 | 第116-126页 |
5.3.1 冬小麦常规喷灌和变量灌溉制度 | 第116-117页 |
5.3.2 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含水率动态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均匀性 | 第117-121页 |
5.3.3 冬小麦生长指标及其空间分布均匀性 | 第121-124页 |
5.3.4 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 第124-125页 |
5.3.5 冬小麦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 第125-126页 |
5.4 变量灌溉对夏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评价 | 第126-136页 |
5.4.1 夏玉米常规喷灌和变量灌溉制度 | 第126-127页 |
5.4.2 夏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含水率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均匀性 | 第127-130页 |
5.4.3 夏玉米生长指标及其空间分布均匀性 | 第130-133页 |
5.4.4 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 第133-134页 |
5.4.5 夏玉米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 第134-136页 |
5.5 小结 | 第136-13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38-142页 |
6.1 结论 | 第138-139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39-140页 |
6.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52-154页 |
致谢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