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框支护下土岩二元结构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2.1 拟静力法 | 第10-11页 |
1.2.2 Newmark法 | 第11-12页 |
1.2.3 模型试验研究法 | 第12-13页 |
1.2.4 数值模拟分析法 | 第13-15页 |
1.3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振动台模型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17-36页 |
2.1 概述 | 第17页 |
2.2 工程概况及支护设计方案 | 第17-18页 |
2.2.1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 第17-18页 |
2.2.2 边坡支护设计 | 第18页 |
2.3 振动台模型试验 | 第18-27页 |
2.3.1 相似关系 | 第19-20页 |
2.3.2 模型尺寸确定 | 第20-22页 |
2.3.3 相似材料与模型制作 | 第22-25页 |
2.3.4 测点布置 | 第25-27页 |
2.4 地震动荷载的确定及加载工况 | 第27-29页 |
2.4.1 地震波选取 | 第27-29页 |
2.4.2 加载工况 | 第29页 |
2.5 加速度的时域分析 | 第29-33页 |
2.5.1 高程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29-31页 |
2.5.2 地震动幅值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31页 |
2.5.3 地震动频率特征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31-33页 |
2.6 边坡模型破坏特征 | 第33-3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FLAC3D软件与数值模型建立 | 第36-55页 |
3.1 概述 | 第36页 |
3.2 结构单元 | 第36-38页 |
3.2.1 梁(Beam)结构单元 | 第36页 |
3.2.2 锚索(Cable)结构单元 | 第36-38页 |
3.3 边界条件与力学阻尼 | 第38-41页 |
3.3.1 动力边界条件设置 | 第38-39页 |
3.3.2 阻尼设定 | 第39-41页 |
3.4 地震荷载的输入 | 第41-48页 |
3.4.1 地震波选取及加载工况 | 第42-45页 |
3.4.2 滤波 | 第45-46页 |
3.4.3 基线校正 | 第46-48页 |
3.5 二元结构边坡的数值模型 | 第48-51页 |
3.5.1 本构关系及物性参数 | 第48-49页 |
3.5.2 锚框支护二元结构边坡的数值模型 | 第49-51页 |
3.6 监测点布置说明 | 第51-5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加速度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55-76页 |
4.1 概述 | 第55页 |
4.2 加速度响应的时域分析 | 第55-67页 |
4.2.1 加速度时程曲线 | 第57-60页 |
4.2.2 高程的影响 | 第60-61页 |
4.2.3 地震动强度的影响 | 第61-63页 |
4.2.4 地震动特征频率的影响 | 第63-67页 |
4.3 加速度响应的频域分析 | 第67-72页 |
4.3.1 测点高程的影响 | 第67-70页 |
4.3.2 地震动强度的影响 | 第70-72页 |
4.4 模型与数值模拟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72-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位移、土压与轴力的动态响应分析 | 第76-93页 |
5.1 概述 | 第76页 |
5.2 永久位移的动态响应 | 第76-80页 |
5.2.1 边坡X向水平位移时程曲线 | 第76-77页 |
5.2.2 高程对永久位移响应的影响 | 第77-78页 |
5.2.3 地震动幅值对永久位移响应的影响 | 第78-80页 |
5.3 水平土压的动态响应 | 第80-83页 |
5.3.1 边坡水平土压力时程曲线 | 第80-81页 |
5.3.2 埋深对动土压力的影响 | 第81-82页 |
5.3.3 地震动幅值对水平土压的影响 | 第82-83页 |
5.4 锚索轴力的动态响应 | 第83-92页 |
5.4.1 滑动平均法分解锚索轴力及其时程曲线 | 第83-87页 |
5.4.2 锚索轴力的基线分析 | 第87-90页 |
5.4.3 锚索轴力的震荡分析 | 第90-9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结论 | 第93-94页 |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个人简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