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Summary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相关概念 | 第11-13页 |
1.3.1 生态文明 | 第11-12页 |
1.3.2 生态文明城市 | 第12页 |
1.3.3 居民 | 第12-13页 |
1.3.4 环境意识 | 第13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13-20页 |
1.4.1 调查地点 | 第13-15页 |
1.4.2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4 测量指标 | 第16-17页 |
1.4.5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6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4.7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 | 第20-32页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8页 |
2.1.1 生态文明城市 | 第20-23页 |
2.1.2 居民环境意识 | 第23-27页 |
2.1.3 研究述评 | 第27-28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8-32页 |
2.2.1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 第28-29页 |
2.2.2 生态自然观 | 第29-30页 |
2.2.3 系统理论 | 第30-31页 |
2.2.4 计划行为理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贵阳市居民环境意识现状调查 | 第32-40页 |
3.1 样本概况 | 第32页 |
3.1.1 性别与年龄的情况分布 | 第32页 |
3.1.2 教育程度与职业的情况分布 | 第32页 |
3.1.3 经济收入的情况分布 | 第32页 |
3.2 环境知识状况 | 第32-34页 |
3.2.1 基本环境问题认知水平较低 | 第33页 |
3.2.2 环保法规了解程度不够 | 第33页 |
3.2.3 环保知识获取渠道较为传统 | 第33-34页 |
3.3 环境态度状况 | 第34-36页 |
3.3.1 环境价值观念仍有待提升 | 第34-35页 |
3.3.2 环保志愿意识较高 | 第35页 |
3.3.3 民风和道德素质满意度较低 | 第35-36页 |
3.4 环境行为状况 | 第36-38页 |
3.4.1 环保行为具有功利性 | 第36-37页 |
3.4.2 环保法律意识亟需加强 | 第37页 |
3.4.3 环保活动参与渠道单一 | 第37-38页 |
3.5 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贵阳市居民环境意识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9页 |
4.1 性别因素 | 第40-41页 |
4.1.1 男性的环境知晓度高于女性 | 第40页 |
4.1.2 男性的环保认同度低于女性 | 第40页 |
4.1.3 男性的环境践行度低于女性 | 第40-41页 |
4.2 年龄因素 | 第41-43页 |
4.2.1 年轻人的环境知晓度高于老年人 | 第41-42页 |
4.2.2 年轻人的环保认同度高于老年人 | 第42页 |
4.2.3 年轻人的环境践行度高于老年人 | 第42-43页 |
4.3 文化程度因素 | 第43-45页 |
4.3.1 高学历群体的环境知晓度高于低学历群体 | 第43页 |
4.3.2 高学历群体的环保认同度高于低学历群体 | 第43-44页 |
4.3.3 高学历群体的环境践行度高于低学历群体 | 第44-45页 |
4.4 职业因素 | 第45-46页 |
4.4.1 体力劳动者的环境知晓度低于其它职业群体 | 第45页 |
4.4.2 体力劳动者的环保认同度低于其它职业群体 | 第45页 |
4.4.3 体力劳动者的环境践行度低于其它职业群体 | 第45-46页 |
4.5 经济收入因素 | 第46-47页 |
4.5.1 低收入群体的环境知晓度低于高收入群体 | 第46-47页 |
4.5.2 低收入群体的环保认同度低于高收入群体 | 第47页 |
4.5.3 低收入群体的环境践行度具有不稳定性 | 第47页 |
4.6 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贵阳市居民环境意识提升措施 | 第49-57页 |
5.1 政府方面 | 第49-51页 |
5.1.1 出台环保相关政策,建立环境信息公开机制 | 第49-50页 |
5.1.2 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增强环境执法能力 | 第50页 |
5.1.3 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境违法惩罚力度 | 第50-51页 |
5.2 学校方面 | 第51-53页 |
5.2.1 建立完整的生态学科体系,加强课堂环境教育 | 第51-52页 |
5.2.2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环境意识水平 | 第52页 |
5.2.3 积极开展环保活动,创建绿色、生态校园 | 第52-53页 |
5.3 家庭方面 | 第53-54页 |
5.3.1 父母要以身作则,增强榜样示范效应 | 第53-54页 |
5.3.2 加强家庭环保教育,营造绿色宜居家庭环境 | 第54页 |
5.4 社会方面 | 第54-55页 |
5.4.1 借助新型媒体,宣传环保意识教育 | 第54页 |
5.4.2 发动社会力量,扩大舆论监督 | 第54-55页 |
5.5 个人方面 | 第55-57页 |
5.5.1 树立生态价值观,加强生态道德引导作用 | 第55页 |
5.5.2 转变生活方式,培养环保消费模式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60页 |
6.1 结论 | 第57-58页 |
6.2 局限 | 第58-59页 |
6.3 展望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附录一 | 第66-70页 |
附录二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