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理论论文--汽车的操纵性和稳定性论文

承载式客车侧翻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国内外客车侧翻法规现状第9-10页
        1.2.1 国外客车侧翻法规现状第9-10页
        1.2.2 国内客车侧翻法规现状第10页
    1.3 国内外客车侧翻碰撞安全性的研究现状第10-13页
    1.4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第13页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3-15页
第二章 客车侧翻安全性标准及其试验方法第15-20页
    2.1 客车侧翻碰撞的特点第15-16页
    2.2 客车侧翻碰撞安全法规第16-20页
        2.2.1 整车翻车的要求第16-17页
        2.2.2 座位客车的生存空间第17-18页
        2.2.3 基本试验方法第18页
        2.2.4 侧翻试验的方向第18-20页
第三章 客车侧翻碰撞仿真有限元理论第20-30页
    3.1 有限元法第20页
    3.2 有限元法在碰撞仿真的发展过程及优势第20-21页
    3.3 基本力学模型与控制方程第21-23页
        3.3.1 运动方程第21-22页
        3.3.2 动量守恒方程第22页
        3.3.3 质量守恒方程第22页
        3.3.4 边界条件第22页
        3.3.5 能量守恒方程第22-23页
    3.4 时间积分算法和步长控制第23-26页
        3.4.1 显式法与隐式法第23-24页
        3.4.2 显式积分基本算法研究第24-26页
        3.4.3 时间步长的原理第26页
    3.5 接触算法第26-27页
    3.6 沙漏及其控制方法第27-28页
        3.6.1 沙漏定义第27页
        3.6.2 沙漏的控制方法第27-28页
    3.7 相关软件介绍第28-30页
        3.7.1 Hyperworks 简介第28-29页
        3.7.2 LS-DYNA 软件简介第29-30页
第四章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0-52页
    4.1 客车几何模型的建立第30-31页
    4.2 客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1-41页
        4.2.1 几何前处理第31-34页
        4.2.2 单元的类型选择第34-36页
        4.2.3 材料属性的定义第36-38页
        4.2.4 刚性连接第38页
        4.2.5 网格质量的检查第38-41页
    4.3 仿真参数的设定第41-46页
        4.3.1 质心及翻转角度的确定第41-42页
        4.3.2 刚性墙的定义第42-43页
        4.3.3 接触的定义第43-44页
        4.3.4 沙漏参数设置第44-45页
        4.3.5 时间步长与质量缩放的设置第45页
        4.3.6 卡片输出设置第45-46页
    4.4 边界条件的定义第46-50页
        4.4.1 边界条件不同之一第46-49页
        4.4.2 边界条件不同之二第49-50页
    4.5 加快计算的方法——刚柔转换第50-52页
第五章 有限元仿真结果分析第52-63页
    5.1 整车变形分析第52-53页
    5.2 各大片的变形情况第53-57页
        5.2.1 侧围变形分析第53-54页
        5.2.2 顶棚变形分析第54-55页
        5.2.3 后围变形分析第55-56页
        5.2.4 车头变形分析第56页
        5.2.5 车底的变形分析第56-57页
    5.4 能量分析第57-60页
        5.4.1 整车侧翻能量曲线第57-58页
        5.4.2 各部件能量曲线分布第58-60页
        5.4.3 能量比率第60页
    5.5 刚性墙支反力第60-61页
    5.6 量化生存空间的侵入第61-63页
第六章 有限元模型的结构改进第63-79页
    6.1 更改整车材料第64-65页
    6.2 使用封闭环第65-67页
    6.3 合理布置梁的截面第67-69页
    6.4 传力路线的优化第69-79页
        6.4.1 整车传力路线的分析第69-74页
        6.4.2 传力路线的改进第74-76页
        6.4.3 改进传力路线后的结果对比第76-79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79-81页
    7.1 全文总结第79-80页
    7.2 展望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3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3-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风电集群接入的电力系统功率解耦/耦合控制研究
下一篇:汽车覆盖件的成形性分析及回弹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