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各种发电论文--风能发电论文

含风电集群接入的电力系统功率解耦/耦合控制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5-27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5-17页
    1.2 含风电集群接入的电力系统功率解耦控制研究及应用现状第17-22页
        1.2.1 含风电集群接入的电力系统有功率控制第17-20页
        1.2.2 含风电集群接入的电力系统无功电压控制第20-21页
        1.2.3 含风电集群接入的电力系统功率解耦控制研究及应用存在的问题第21-22页
    1.3 含风电集群接入的电力系统功率耦合控制研究及应用现状第22-24页
        1.3.1 含风电集群接入的电力系统功率混杂控制第23页
        1.3.2 含风电集群接入的电力系统功率智能控制第23-24页
        1.3.3 含风电集群接入的电力系统功率耦合控制存在的问题第24页
    1.4 主要工作第24-27页
第2章 含风电集群接入的电力系统功率运行特性第27-35页
    2.1 风电集群有功出力特性及对电网的影响第27-31页
    2.2 风电集群无功出力特性及对电网的影响第31-34页
    2.3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含风电集群接入的电力系统有功功率校正控制第35-47页
    3.1 引言第35-36页
    3.2 基于交叉权重因子的有功校正控制方法第36-39页
        3.2.1 节点-支路潮流灵敏度第37-38页
        3.2.2 交叉权重因子第38-39页
    3.3 基于交叉权重因子和反向等量配对的有功校正控制策略第39-41页
    3.4 实例验证第41-46页
    3.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含风电集群接入的电力系统无功电压控制第47-62页
    4.1 引言第47-49页
    4.2 计及准稳态响应的无功电压灵敏度计算方法第49-51页
        4.2.1 无功电压的“准稳态”响应第49-50页
        4.2.2 计及电压准稳态响应的灵敏度计算第50-51页
    4.3 无功电压控制区域划分方法第51-56页
        4.3.1 建立无功源控制空间第52-53页
        4.3.2 基于改进模糊C均值的无功电压聚类分区方法第53-56页
    4.4 基于分级分区协调的电网无功电压控制策略第56-58页
    4.5 实例验证第58-61页
        4.5.1 无功电压控制分区改进方法与传统方法结果的对比分析第59页
        4.5.2 基于分级分区协调的无功电压控制方法的验证第59-61页
    4.6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5章 含风电集群接入的电力系统功率耦合控制第62-75页
    5.1 引言第62页
    5.2 电力系统有功与无功的耦合特性第62-67页
        5.2.1 节点电压与线路潮流之间的耦合影响第62-64页
        5.2.2 发电机及其功率送出线路之间的功率耦合影响第64-67页
    5.3 以有功控制为主导的功率耦合控制第67-71页
        5.3.1 发电机侧的功率耦合控制方法第67-69页
        5.3.2 输电网侧的功率耦合控制方法第69-71页
        5.3.3 以有功控制为主导的功率耦合控制策略第71页
    5.4 以无功电压控制为主导的功率耦合控制第71-74页
        5.4.1 节点注入无功功率与线路有功潮流灵敏度计算方法第72-73页
        5.4.2 以无功控制为主导的功率耦合控制策略第73-74页
    5.5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6章 基于电网耦合状态识别的电力系统功率解耦/耦合控制第75-84页
    6.1 引言第75-76页
    6.2 电力系统功率解耦/耦合控制条件第76-78页
        6.2.1 电力系统功率解耦控制条件第76-77页
        6.2.2 电力系统功率耦合控制条件第77-78页
    6.3 含风电集群接入的电力系统功率解耦/耦合控制第78-83页
        6.3.1 功率解耦/耦合控制的模式识别方法第78-82页
        6.3.2 电力系统功率解耦/耦合控制策略第82-83页
    6.4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7章 功率解耦/耦合控制方法在甘肃电网预警系统中的应用第84-95页
    7.1 GW-2013系统的研发第84-85页
    7.2 实例仿真第85-95页
        7.2.1 GW-2013系统实例分析第86-90页
        7.2.2 PSASP实例分析第90-93页
        7.2.3 对比分析第93-95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95-97页
    8.1 结论第95-96页
    8.2 展望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03-10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04-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作者简介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微型车传动轴系振动分析及优化
下一篇:承载式客车侧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