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引言 | 第13-49页 |
| 一、肿瘤及其侵袭——转移级联 | 第14-22页 |
| (一)肿瘤的概述 | 第14-15页 |
| (二)肿瘤的侵袭与转移级联 | 第15-22页 |
| (1)局部侵袭 | 第16-17页 |
| (2)进入循化系统内渗 | 第17-18页 |
| (3)肿瘤细胞在循环系统中的生存 | 第18页 |
| (4)在远端器官的定植 | 第18-19页 |
| (5)溢出进入远端组织实质 | 第19页 |
| (6)在远端组织微环境中存活并形成微转移 | 第19-21页 |
| (7)形成宏观可见的转移灶 | 第21-22页 |
| 二、Cdc42及细胞迁移 | 第22-41页 |
| (一)Cdc42概述 | 第22-28页 |
| (1)调节细胞极化 | 第23页 |
| (2)Cdc42促进细胞转化 | 第23-24页 |
| (3)调节丝状伪足的形成 | 第24页 |
| (4)调节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级联 | 第24-27页 |
| (5)调节神经发育 | 第27页 |
| (6)调控肿瘤细胞的生长 | 第27-28页 |
| (二)细胞迁移 | 第28-41页 |
| (1)迁移周期 | 第29页 |
| (2)细胞极化 | 第29-30页 |
| (3)形成质膜突出和粘附 | 第30-40页 |
| (4)细胞粘附 | 第40-41页 |
| 三、CD147的研究进展 | 第41-47页 |
| (一)CD147的结构 | 第42-43页 |
| (二)CD147的功能 | 第43-47页 |
| (1)诱导细胞分泌MMPs | 第43-44页 |
| (2)促进细胞生存和增殖 | 第44页 |
| (3)CD147促进血管生成 | 第44-45页 |
| (4)增强细胞的侵袭性 | 第45页 |
| (5)增强转移 | 第45-46页 |
| (6)增强细胞的耐药性 | 第46-47页 |
| 四、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7-4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9-65页 |
| 一、实验材料 | 第49-53页 |
| (一)细胞株 | 第49页 |
| (二)质粒及载体构建 | 第49页 |
| (三)抗体和转染试剂 | 第49页 |
| (四)其他主要试剂和耗材 | 第49-50页 |
| (五)设备和仪器 | 第50页 |
| (六)主要溶液和Buffer配制 | 第50-53页 |
| 二、实验方法 | 第53-65页 |
| (一)分子生物学实验 | 第53-59页 |
| (二)细胞培养 | 第59页 |
| (三)细胞转染 | 第59-60页 |
| (四)Transwell迁移实验 | 第60页 |
| (五)免疫荧光 | 第60-61页 |
| (六)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 | 第61页 |
| (七)体外GST-pulldown和Cdc42活化实验 | 第61-62页 |
| (八)免疫共沉淀实验(Co-IP) | 第62-63页 |
| (九)丝状伪足的定量 | 第63页 |
| (十)免疫组化 | 第63页 |
| (十一)软件应用与统计分析 | 第63-65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5-87页 |
| 一、CD147通过诱导细胞产生丝状伪足促进细胞迁移 | 第65-68页 |
| 二、CD147通过Cdc42信号调控丝状伪足形成和细胞迁移 | 第68-72页 |
| 三、CD147能够与Cdc42共定位并发生相互作用 | 第72-75页 |
| 四、CD147第252位丝氨酸突变抑制了丝状伪足的形成和细胞迁移 | 第75-79页 |
| 五、CD147(S252A)减弱了其与Cdc42相互作用的能力 | 第79-81页 |
| 六、CD147的磷酸化水平控制了肿瘤的进程 | 第81-87页 |
| 讨论 | 第87-92页 |
| 一、CD147直接调控Cdc42信号 | 第87-88页 |
| 二、CD147的S252位点是CD147识别Cdc42并将其活化的关键位点 | 第88-89页 |
| 三、CD147(S252)位点的磷酸化有望成为肿瘤恶性化发展的新型标志物 | 第89-92页 |
|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第92-93页 |
| 一、主要结论 | 第92页 |
| 二、创新点 | 第92-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3页 |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专利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