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的个案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3-34页
    一、研究背景第13-15页
        (一) 理论逻辑对教师作为教学实践主体身份的遮蔽第13页
        (二) 有效教学研究范式转换的启示第13-14页
        (三) 当代教学变革对教学理性化的现实诉求第14-15页
    二、文献综述第15-24页
        (一) 教学实践依据的相关研究第15-20页
        (二) 不同学科领域对逻辑的相关研究第20-21页
        (三) 专家与新手教师的教学对比研究第21-24页
        (四) 已有研究的价值和问题第24页
    三、研究问题与意义第24-26页
        (一) 研究问题第24-25页
        (二) 研究意义第25-26页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第26-34页
        (一) 研究框架第26页
        (二) 研究方法的确立第26-27页
        (三) 研究对象的选择第27-28页
        (四) 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第28-31页
        (五) 研究伦理与效度第31-33页
        (六) 研究的局限性第33-34页
第一章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的意蕴第34-56页
    一、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的前提假设第34-36页
        (一) 教师的存在是“抽象存在”,还是“具体存在”第34-35页
        (二) 教师的存在是“简单存在”,还是“复杂存在”第35-36页
        (三) 教师的存在是“自在存在”,还是“自觉存在”第36页
    二、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之界说第36-46页
        (一) 对“教学”的理解第36-37页
        (二) 对“逻辑”的理解第37-41页
        (三) 对“教学逻辑”的理解第41-42页
        (四) 对“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的理解第42-46页
    三、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的结构第46-49页
        (一)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的要素构成第46-48页
        (二)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第48-49页
    四、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的特征第49-51页
        (一) 个体性第49页
        (二) 潜隐性第49页
        (三) 优先性第49-50页
        (四) 稳定性第50页
        (五) 情境性第50页
        (六) 情感性第50页
        (七) 实践性第50-51页
    五、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的价值第51-53页
        (一) 对教学逻辑的体认有助于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主体身份的形塑第51页
        (二) 对教学逻辑的体认有助于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第51-52页
        (三) 对教学逻辑的体认有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水平的提升第52-53页
    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的类型第53-56页
        (一) 从价值诉求来看,分为“工具效用型”、“解释理解型”和“探究建构型”第53-54页
        (二) 从建构方式来看,分为“自我假定型”的教学逻辑和“实践反思型”的教学逻辑第54页
        (三) 从思维方式来看,分为“习惯型”的教学逻辑和“惯习型”的教学逻辑第54页
        (四) 从拥有方式来看,分为“倡导的”教学逻辑和“行动中”的教学逻辑第54-55页
        (五) 从意识程度来看,分为“无意识”的教学逻辑和“意识到”的教学逻辑第55-56页
第二章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的形成与发展第56-88页
    一、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第56-73页
        (一) 具身认知科学理论第56-60页
        (二) 缄默知识理论第60-67页
        (三) 反思性教学理论第67-73页
    二、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的表征与运演过程第73-83页
        (一) 教学逻辑的表征第73-78页
        (二) 教学逻辑的运演过程第78-83页
    三、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的发展第83-88页
        (一)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的发展水平第83-85页
        (二)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的发展模型第85-88页
第三章 小学数学教师孤立教学问题解决的教学逻辑第88-140页
    一、对孤立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逻辑作为考察维度的思考第88-89页
        (一) 小学数学教师孤立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逻辑分析的重要性第88页
        (二) 小学数学教师孤立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逻辑的分析框架第88-89页
    二、小学数学教师孤立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逻辑的主要表现第89-140页
        (一) 数学任务的选择与组织:“遵循教材和教学计划”还是“依据学生理解”第89-93页
        (二) 数学任务的实施:“提供既定的方法或思路”还是“辅助学生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第93-97页
        (三) 学生参与方式的选择:“看、听与记”还是“看、听、说、做的多面参与”第97-105页
        (四) 提问主体的选择:“问题由教师提出”还是“问题由师生提出”第105-108页
        (五) 提问着眼点的确定:“结论的获得”还是“原理、方法的掌握”第108-114页
        (六) 互动方式的选择:“师生单向或双向互动”还是“师生-生生间多边互动”第114-122页
        (七) 评价主体的选择:“教师评学生”还是“学习共同体评价”第122-125页
        (八) 评价方式的选择:“简单肯定或否定评价”还是“有针对性评价”第125-132页
        (九) 如何处理学生理解中出现的问题:“提示规则或直接告知”还是“参与讨论”第132-140页
第四章 小学数学教师系列教学问题解决的教学逻辑第140-182页
    一、对系列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逻辑作为分析维度的思考第140-141页
        (一) 小学数学教师系列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逻辑分析的重要性第140页
        (二) 小学数学教师系列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逻辑的分析框架第140-141页
    二、小学数学教师系列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逻辑的主要表现类型第141-182页
        (一) “讲练型”教学逻辑第141-153页
        (二) “解释型”教学逻辑第153-162页
        (三) “探究建构型”教学逻辑第162-182页
第五章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的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第182-203页
    一、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的变化特征第182-188页
        (一) 从价值诉求来看,经历了由“工具价值”、“认知价值”向“发展价值”的转变第182-183页
        (二) 从认知性质来看,经历了由“静态数学教学认识论”向“动态数学教学认识论”的转变第183-184页
        (三) 从认知程度来看,经历了由“浅表”向“深刻”的转变第184-186页
        (四) 从知识提取来看,经历了由“单一片面”向“多元统整”的转变第186-187页
        (五) 从逻辑链接来看,经历了由“自我假定”向“实践反思”的转变第187-188页
    二、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变化的影响因素第188-203页
        (一) 由“主观的情感认同”趋向“理性的实践”第188-191页
        (二) 由“经验的局限与依赖”转向“经验的扩大与改造”第191-195页
        (三) 由“单一发展模式的选择”变为“融合发展模式的选择”第195-196页
        (四) 由“简单与随意的思考”走向“审慎与自觉的反思”第196-203页
第六章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的合理发展第203-215页
    一、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合理发展的内涵之思第203-207页
        (一)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合理发展的提出第203-205页
        (二)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合理发展的内涵与外延第205-207页
    二、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合理发展的对策之探第207-215页
        (一) 教学逻辑建构主体意识的觉醒第207页
        (二) 恢复“身体”在教学逻辑建构中的合法地位第207-209页
        (三) 加强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有效管理第209-210页
        (四) 促进专业教学理论与教师个人经验之间的对话第210-211页
        (五) 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助推不同发展阶段教师教学逻辑的发展第211-213页
        (六) 积极发挥实践共同体在教学逻辑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第213-215页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第215-221页
    一、“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研究”的主要结论第215-218页
        (一) 教学逻辑是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实践是其所是的内在根本依据第215-216页
        (二) 教学逻辑是小学数学教师个人历史与教学现实互动的产物第216-217页
        (三) 多学科理论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217页
        (四)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的发展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性和动态变化性第217-218页
        (五) 合理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研究的应有之义第218页
    二、“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研究”的反思第218-221页
        (一) 对“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研究价值”的反思第218-219页
        (二) 对“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逻辑发展”的反思第219-221页
结语第221-222页
参考文献第222-230页
附录第230-245页
后记第245-248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248页

论文共2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夏畜牧业研究
下一篇:CD147通过Cdc42信号促进肿瘤细胞迁移的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