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常用缩略语 | 第9-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6页 |
1.2.1 毫米波单天线旋转测量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2 毫米波大规模天线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2.3 人体阻挡,穿透损耗及雨衰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6-27页 |
1.4 本文章节结构 | 第27-29页 |
第2章 毫米波信道传播特性研究 | 第29-55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信道测试原理 | 第29-32页 |
2.3 信道模型 | 第32-37页 |
2.4 室内开放式办公室的毫米波传播特性研究 | 第37-49页 |
2.4.1 信道测试 | 第37-39页 |
2.4.2 信道模型及分簇改进算法 | 第39-47页 |
2.4.3 信道传播机理分析 | 第47-48页 |
2.4.4 信道参数及相关性分析 | 第48-49页 |
2.5 基于最优距离的信道建模算法 | 第49-53页 |
2.5.1 算法必要性分析 | 第49页 |
2.5.2 最优距离模型 | 第49-51页 |
2.5.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3章 毫米波大规模天线信道簇的时变特性及天线选择算法研究 | 第55-70页 |
3.1 引言 | 第55页 |
3.2 大规模天线簇的时变特性研究 | 第55-59页 |
3.2.1 问题描述 | 第55-56页 |
3.2.2 信道测试 | 第56-57页 |
3.2.3 结果与分析 | 第57-58页 |
3.2.4 簇的时变建模 | 第58-59页 |
3.3 基于相关字典的毫米波大规模天线选择算法 | 第59-69页 |
3.3.1 算法基本思想 | 第59-60页 |
3.3.2 基于相关字典的天线选择算法基本原理 | 第60-62页 |
3.3.3 信道测试 | 第62-64页 |
3.3.4 结果与分析 | 第64-6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4章 26 GHz和39 GHz的人体阻挡建模及穿透损耗研究 | 第70-91页 |
4.1 引言 | 第70-71页 |
4.2 单人体阻挡建模 | 第71-79页 |
4.2.1 单人体衰减测试 | 第71-72页 |
4.2.2 双刃峰模型 | 第72-73页 |
4.2.3 单圆柱模型 | 第73-75页 |
4.2.4 双圆柱模型 | 第75-76页 |
4.2.5 结果与分析 | 第76-79页 |
4.3 多人体阻挡建模 | 第79-84页 |
4.3.1 多人体衰减测试 | 第79-80页 |
4.3.2 Volger绕射模型 | 第80页 |
4.3.3 结果与分析 | 第80-84页 |
4.4 穿透损耗研究 | 第84-89页 |
4.4.1 典型材料穿透损耗研究 | 第84-86页 |
4.4.2 树木穿透损耗研究 | 第86-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5章 毫米波时变雨衰模型研究 | 第91-112页 |
5.1 引言 | 第91页 |
5.2 雨衰模型 | 第91-92页 |
5.3 时变雨衰模型 | 第92-94页 |
5.3.1 单用户时变雨衰模型 | 第93-94页 |
5.3.2 多用户时变雨衰模型 | 第94页 |
5.4 雨衰对26 GHz和39 GHz路损的修正研究 | 第94-107页 |
5.4.1 信道测试 | 第94-95页 |
5.4.2 室外微蜂窝场景下单频率路损的修正 | 第95-104页 |
5.4.3 室外微蜂窝场景下多频率路损的修正 | 第104-107页 |
5.5 雨衰对26 GHz和39 GHz多用户系统的影响研究 | 第107-111页 |
5.5.1 信道冲激响应的修正模型 | 第108页 |
5.5.2 结果与分析 | 第108-11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5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12-113页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 第126-1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作者简介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