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常用缩略语 | 第9-23页 |
第1 章 绪论 | 第23-3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3-27页 |
1.1.1 5G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第23-25页 |
1.1.2 5G毫米波信道测量、建模研究的意义 | 第25页 |
1.1.3 D2D信道建模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1.1.4 时变信道建模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1.2 5G信道参数化建模与仿真研究现状 | 第27-31页 |
1.2.1 毫米波参数化信道建模与仿真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1.2.2 D2D信道建模研究现状 | 第29页 |
1.2.3 时变信道建模研究现状 | 第29-31页 |
1.2.4 现有研究工作的不足 | 第31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31-33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33-34页 |
第2章 5G信道测量系统 | 第34-45页 |
2.1 引言 | 第34页 |
2.2 信道探测技术 | 第34-36页 |
2.3 信道探测平台 | 第36-41页 |
2.3.1 Elektrobic Propsound时域信道探测仪 | 第37页 |
2.3.2 Keysight 5G时域信道探测仪 | 第37-41页 |
2.4 天线 | 第41-43页 |
2.5 信道冲激响应 | 第43-4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5G参数化信道建模与仿真方法论 | 第45-72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高精度信道参数提取方法 | 第45-54页 |
3.2.1 信号模型 | 第46-48页 |
3.2.2 喇叭天线旋转测试的全向PDP合成 | 第48-50页 |
3.2.3 多径小尺度参数估计 | 第50-53页 |
3.2.4 结论 | 第53-54页 |
3.3 GBSM参数化信道统计建模与仿真 | 第54-64页 |
3.3.1 路径损耗与阴影衰落 | 第54-56页 |
3.3.2 GBSM小尺度衰落模型 | 第56-57页 |
3.3.3 时延域参数 | 第57-58页 |
3.3.4 角度域参数 | 第58-59页 |
3.3.5 莱斯因子 | 第59页 |
3.3.6 簇与簇参数 | 第59-61页 |
3.3.7 QuaDRiGa漂移模型 | 第61-64页 |
3.3.8 结论 | 第64页 |
3.4 多径生灭动态时变信道建模方法 | 第64-67页 |
3.4.1 多径生灭动态时变信道架构 | 第65页 |
3.4.2 多径参数的提取与动态多径的识别与跟踪 | 第65-67页 |
3.4.3 结论 | 第67页 |
3.5 人工神经网络时变信道建模方法 | 第67-70页 |
3.5.1 人工神经网络时变信道建模与仿真架构 | 第68-69页 |
3.5.2 信道参数训练与回放 | 第69-70页 |
3.5.3 结论 | 第7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4章 室外场景5G信道建模与仿真研究 | 第72-108页 |
4.1 毫米波重点频段宽带无线信道特性与建模研究 | 第72-87页 |
4.1.1 引言 | 第72-74页 |
4.1.2 信道测试 | 第74-76页 |
4.1.3 大尺度衰落特性分析与建模 | 第76-78页 |
4.1.4 信道快衰落特性分析与建模 | 第78-85页 |
4.1.5 信道模型参数总结与频率一致性分析 | 第85-86页 |
4.1.6 总结 | 第86-87页 |
4.2 市区微蜂窝三维宽带时变信道特性分析与建模研究 | 第87-97页 |
4.2.1 引言 | 第87-88页 |
4.2.2 信道测试 | 第88页 |
4.2.3 多径的生灭过程建模 | 第88-90页 |
4.2.4 多径的初始参数建模 | 第90-92页 |
4.2.5 多径的时间演进建模 | 第92-94页 |
4.2.6 时变信道模型的仿真与验证 | 第94-95页 |
4.2.7 总结 | 第95-97页 |
4.3 QuaDRiGa平台毫米波信道仿真与验证研究 | 第97-102页 |
4.3.1 引言 | 第97-98页 |
4.3.2 信道仿真参数 | 第98页 |
4.3.3 毫米波信道参数仿真验证 | 第98-99页 |
4.3.4 毫米波时间演进特性仿真验证 | 第99-101页 |
4.3.5 毫米波3D MIMO信道容量分析 | 第101-102页 |
4.3.6 总结 | 第102页 |
4.4 基于神经网络的时变信道建模研究 | 第102-106页 |
4.4.1 引言 | 第102-103页 |
4.4.2 大尺度衰落特性神经网络建模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4页 |
4.4.3 联合小尺度参数神经网络建模结果与分析 | 第104-105页 |
4.4.4 总结 | 第105-10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5章 室内场景5G信道特性分析与建模研究 | 第108-127页 |
5.1 D2D MIMO信道特性与建模研究 | 第108-118页 |
5.1.1 引言 | 第108-110页 |
5.1.2 信道测试 | 第110-111页 |
5.1.3 D2D信道接收信号幅度分布 | 第111-113页 |
5.1.4 D2D信道多普勒功率谱 | 第113-117页 |
5.1.5 MIMO信道特征参数分析 | 第117-118页 |
5.1.6 总结 | 第118页 |
5.2 高铁候车厅场景毫米波大规模天线信道特性研究 | 第118-125页 |
5.2.1 信道测试 | 第119-122页 |
5.2.2 信道簇的特性 | 第122-123页 |
5.2.3 信道参数统计特性 | 第123-125页 |
5.2.4 总结 | 第12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7-130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27-128页 |
6.2 前景与展望 | 第128-130页 |
附录A 毫米波GBSM与D2D信道模型参数表 | 第130-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46-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
作者简介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