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中国经济史论文

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绪论第10-20页
 一、问题的提出和价值第10-12页
 二、学术史的回顾和分析第12-17页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第17-18页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第18-20页
第一章 实业救国思潮的发轫第20-54页
 第一节 实业救国思潮的前奏第20-35页
  一、近代初期"本末皆富"思想的提出第20-28页
  二、从"本末皆富"到"以商立国"的转变第28-35页
 第二节 实业救国思潮的萌芽第35-54页
  一、实业救国思潮萌芽的社会因素第35-45页
  二、实业救国思潮萌芽的表现第45-54页
第二章 实业救国思潮的嬗变第54-92页
 第一节 实业救国思潮的形成第54-65页
  一、实业救国思潮形成的原因第54-60页
  二、实业救国思潮形成的标志第60-65页
 第二节 实业救国思潮的高涨第65-81页
  一、实业救国思潮高涨的原因第66-71页
  二、实业救国思潮高涨的表现第71-81页
 第三节 实业救国思潮的转化第81-92页
  一、实业救国思潮声势和规模的低落第82-83页
  二、关于经济发展道路的争论第83-92页
第三章 提升实业发展外部环境的探讨第92-122页
 第一节 制定经济法规保障实业发展的思想第92-104页
  一、设立实业管理机构的吁求第92-96页
  二、制定现代经济法规的讨论第96-104页
 第二节 建立银行辅助实业发展的思想第104-114页
  一、银行是实业发展之母第104-108页
  二、构建银行体系的思想第108-110页
  三、设立各种农工银行的思想第110-114页
 第三节 改革税制促进实业发展的思想第114-122页
  一、对恶税的抨击第114-115页
  二、改革税制的对策第115-122页
第四章 优化实业发展内在要素的探求第122-162页
 第一节 筹集实业资本的思想第122-142页
  一、筹集国内资金的思想第122-129页
  二、利用外资发展实业的思想第129-142页
 第二节 培养实业人才的思想第142-153页
  一、人才是实业成败的关键因素第142-144页
  二、实业人才素养的讨论第144-147页
  三、实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讨第147-153页
 第三节 中国近代企业模式的检讨和反思第153-162页
  一、对官督商办企业的反思和批判第153-157页
  二、股份公司制的本土化探索第157-162页
第五章 不同视野下的实业救国方案第162-196页
 第一节 康有为的救国三论第162-173页
  一、《物质救国论》第162-167页
  二、《金主币救国议》和《理财救国论》第167-173页
 第二节 张謇的实业救国方案第173-186页
  一、实业是"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第174-176页
  二、棉铁两业可操经济界之全权第176-180页
  三、构建实业发展的外部机制第180-186页
 第三节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第186-192页
  一、实业计划内容概述第186-187页
  二、孙中山实业计划的特点第187-192页
 第四节 实业救国方案之比较第192-196页
第六章 多维视野下的评价第196-212页
 第一节 实业救国思潮的特点第196-203页
  一、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潮第196-199页
  二、理性开放的进步思潮第199-201页
  三、中西杂糅、歧义纷存的经济思潮第201-202页
  四、政府支持、影响广泛的社会思潮第202-203页
 第二节 实业救国思潮的作用第203-212页
  一、清末民初经济伦理近代化的催化剂第203-206页
  二、清末民初经济发展的动力器第206-208页
  三、清末民初宪政运动的助力器第208-212页
参考文献第212-218页
致谢第218-220页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220-221页

论文共2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949至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下一篇:G蛋白、PTKs和PLC/PLD通过调节保卫细胞H2O2、NO水平介导光/暗调控的气孔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