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7页 |
1.1 铅锌冶炼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概述 | 第16-19页 |
1.1.1 铅锌冶炼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 第16-18页 |
1.1.2 铅锌冶炼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物理化学修复 | 第19-20页 |
1.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 | 第20-27页 |
1.3.1 植物修复的分类 | 第20-21页 |
1.3.2 影响植物修复的因素 | 第21-25页 |
1.3.3 植物积累重金属的生理机制 | 第25-27页 |
1.4 根际促生菌强化植物修复 | 第27-33页 |
1.4.1 根际促生菌的种类 | 第27-28页 |
1.4.2 根际促生菌强化植物修复的作用机理 | 第28-33页 |
1.5 本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3-37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33-34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1.5.3 技术路线图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凤县铅锌冶炼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 | 第37-56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38-41页 |
2.1.1 采样点布设 | 第38页 |
2.1.2 样品分析方法 | 第38-40页 |
2.1.3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 第40-41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41-55页 |
2.2.1 铅锌冶炼区土壤理化性质 | 第41-42页 |
2.2.2 铅锌冶炼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来源 | 第42-44页 |
2.2.3 铅锌冶炼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44-48页 |
2.2.4 铅锌冶炼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 | 第48-49页 |
2.2.5 铅锌冶炼区土壤重金属的形态特征 | 第49-52页 |
2.2.6 土壤重金属形态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 第52-55页 |
2.3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凤县铅锌冶炼区优势植物组成及其重金属积累特征 | 第56-7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3.1.1 植被调查及样品采集 | 第56页 |
3.1.2 样品处理与分析 | 第56-57页 |
3.1.3 相对多度、多样性指数、富集系数及转运系数的计算 | 第57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57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57-69页 |
3.2.1 植物组成及优势植物 | 第57-60页 |
3.2.2 优势植物根际土壤重金属含量 | 第60-61页 |
3.2.3 优势植物的重金属积累特性 | 第61-64页 |
3.2.4 优势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转运能力 | 第64-65页 |
3.2.5 具有修复潜力植物的筛选 | 第65-69页 |
3.3 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凤县铅锌冶炼区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 第70-8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4.1.1 样品采集 | 第70-71页 |
4.1.2 样品分析方法 | 第71页 |
4.1.3 DNA提取 | 第71页 |
4.1.4 高通量测序 | 第71-72页 |
4.1.5 数据处理 | 第72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72-85页 |
4.2.1 土壤基本性质 | 第72-73页 |
4.2.2 高通量测序预处理结果 | 第73-74页 |
4.2.3 细菌的群落多样性 | 第74-79页 |
4.2.4 真菌的群落多样性 | 第79-85页 |
4.3 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促生菌RC6b对紫花苜蓿/东南景天重金属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86-101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7-88页 |
5.1.1 供试土壤 | 第87页 |
5.1.2 供试植物 | 第87页 |
5.1.3 供试菌种 | 第87页 |
5.1.4 实验设计 | 第87-88页 |
5.1.5 实验样品处理 | 第88页 |
5.1.6 样品分析方法 | 第88页 |
5.1.7 数据统计 | 第88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88-100页 |
5.2.1 供试土壤基本性质 | 第88-89页 |
5.2.2 RC6b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89-91页 |
5.2.3 RC6b对植物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 第91-96页 |
5.2.4 RC6b对植物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的影响 | 第96-98页 |
5.2.5 RC6b对土壤重金属去除率的影响 | 第98-100页 |
5.3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促生菌RC6b对紫花苜蓿/东南景天根际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101-116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3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102页 |
6.1.2 实验设计 | 第102页 |
6.1.3 样品处理 | 第102页 |
6.1.4 样品分析方法 | 第102-103页 |
6.1.5 数据统计 | 第103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13页 |
6.2.1 RC6b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6.2.2 RC6b对土壤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 第105页 |
6.2.3 RC6b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5-110页 |
6.2.4 RC6b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6.2.5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 第112-113页 |
6.3 讨论 | 第113-115页 |
6.3.1 土壤养分的变化 | 第113页 |
6.3.2 重金属形态的变化 | 第113-114页 |
6.3.3 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 第114-115页 |
6.4 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七章 促生菌RC6b对紫花苜蓿/东南景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116-131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116-117页 |
7.1.1 供试植物和菌种 | 第116-117页 |
7.1.2 实验设计 | 第117页 |
7.1.3 实验样品处理 | 第117页 |
7.1.4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 | 第117页 |
7.1.5 数据处理 | 第117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117-128页 |
7.2.1 RC6b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7.2.2 RC6b对丙二醛和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 第119-124页 |
7.2.3 RC6b对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7.2.4 重金属含量与植物生理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 第125-128页 |
7.3 讨论 | 第128-129页 |
7.4 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131-134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31-132页 |
8.2 创新点 | 第132-133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
个人简历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