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金属氧/硫化物纳米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47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超级电容器的概述第12-24页
        1.2.1 超级电容器的发展历史第12页
        1.2.2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与储能机理第12-18页
        1.2.3 超级电容器的设计要素第18-22页
        1.2.4 超级电容器的应用与发展前景第22-24页
    1.3 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24-34页
        1.3.1 碳材料第24-27页
        1.3.2 导电聚合物第27-29页
        1.3.3 金属氧化物第29-31页
        1.3.4 金属硫化物第31-33页
        1.3.5 碳基纳米复合材料第33-34页
    1.4 本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34-36页
    参考文献第36-47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电化学测试与计算方法第47-55页
    2.1 实验材料第47-48页
    2.2 电化学测试与计算第48-53页
        2.2.1 循环伏安第48-49页
        2.2.2 恒电流充放电第49页
        2.2.3 电化学阻抗谱第49-50页
        2.2.4 电化学性能计算第50-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第三章 双金属氧化物及其纳米复合结构的储能特性第55-77页
    3.1 引言第55-56页
    3.2 实验部分第56-59页
        3.2.1 制备ZnCo_2O_4 微球第56-57页
        3.2.2 制备ZnCo_2O_4@Ni_xCo_(2x)(OH)_(6x)核壳纳米复合结构第57-58页
        3.2.3 混合超级电容器的组装第58页
        3.2.4 材料表征与电化学测试第58-59页
    3.3 实验结果表征与分析第59-71页
        3.3.1 ZnCo_2O_4 微球的化学成分和微观形貌第59-61页
        3.3.2 ZnCo_2O_4 微球的电化学性能第61-62页
        3.3.3 ZnCo_2O_4 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成分和形貌第62-65页
        3.3.4 ZnCo_2O_4 核壳复合结构的电化学性第65-69页
        3.3.5 混合超级电容器的性能第69-71页
    3.4 本章小结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第四章 碳/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的超级电容特性第77-93页
    4.1 引言第77-78页
    4.2 实验部分第78-80页
        4.2.1 制备N-C纳米线阵列第78-79页
        4.2.2 制备N-C/Fe_2O_3 纳米复合材料第79页
        4.2.3 制备N-C/MnO_2 纳米复合材料第79页
        4.2.4 Mn-Fe超级电容器组装第79页
        4.2.5 材料表征和电化学测试第79-80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0-89页
        4.3.1 N-C/Fe_2O_3 纳米复合材料的成分和形貌表征第80-82页
        4.3.2 N-C/Fe_2O_3 的电化学性能第82-85页
        4.3.3 N-C/MnO_2 的表征和电化学性能第85-87页
        4.3.4 Fe-Mn超级电容器的性能第87-89页
    4.4 本章小结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3页
第五章 金属硫化物纳米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第93-109页
    5.1 引言第93页
    5.2 实验部分第93-95页
        5.2.1 制备纳米CuS网络第94页
        5.2.2 制备Ni_3S_2 纳米片阵列第94页
        5.2.3 混合超级电容器的组装第94页
        5.2.4 材料表征第94页
        5.2.5 电化学测试第94-95页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95-105页
        5.3.1 CuS的化学成分与微观形貌分析第95-96页
        5.3.2 Ni_3S_2 的成分与微观形貌分析第96-99页
        5.3.3 CuS电极与器件的电化学测试第99-102页
        5.3.4 Ni_3S_2电极与器件的电化学测试第102-105页
    5.4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0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09-112页
    6.1 本论文总结第109-110页
    6.2 未来工作计划与展望第110-112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12-114页
致谢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陕西凤县铅锌冶炼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根际促生菌强化植物修复研究
下一篇:抗生素对牛粪厌氧发酵功能微生物及抗性基因影响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