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变换热器技术回收低温余热的应用与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低温腐蚀 | 第11-12页 |
1.3 相变换热器技术的原理 | 第12-14页 |
1.3.1 相变换热器的提出 | 第12页 |
1.3.2 相变换热器的工作原理 | 第12-14页 |
1.4 相变换热器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1 相变换热器的研究历程 | 第14-15页 |
1.4.2 相变换热器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15-16页 |
1.4.3 相变换热器的工程应用现状 | 第16-17页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变换热器技术的理论研究 | 第18-28页 |
2.1 烟气酸露点研究总结 | 第18-20页 |
2.2 相变换热器技术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相变换热器设计理论 | 第20-21页 |
2.2.2 相变换热器传热理论 | 第21-22页 |
2.2.3 相变换热器壁温调控理论 | 第22-23页 |
2.3 相变换热器与传统换热器的技术差异 | 第23-27页 |
2.3.1 相变换热器与热管换热器的技术差异 | 第23-26页 |
2.3.2 相变换热器与低压省煤器的技术差异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相变换热器技术的应用与分析 | 第28-39页 |
3.1 工程背景概况 | 第28-29页 |
3.2 相变换热器系统的设计 | 第29-35页 |
3.2.1 烟气酸露点计算 | 第29-30页 |
3.2.2 相变换热器设计 | 第30-35页 |
3.3 相变换热器壁温调控系统 | 第35-37页 |
3.4 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 第37-38页 |
3.4.1 回收余热量 | 第37页 |
3.4.2 年节约标煤量 | 第37-38页 |
3.4.3 SO_2和CO_2的减少排放量 | 第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相变换热器烟气侧传热性能的数值模拟 | 第39-60页 |
4.1 模型建立与条件设置 | 第39-43页 |
4.1.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4.1.2 网格的划分 | 第40-41页 |
4.1.3 控制方程 | 第41-42页 |
4.1.4 边界条件及物性参数 | 第42-43页 |
4.1.5 离散化方法及求解器设置 | 第43页 |
4.2 相变换热器烟气侧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3-47页 |
4.2.1 烟气侧速度场分析 | 第44-45页 |
4.2.2 烟气侧温度场分析 | 第45-46页 |
4.2.3 烟气侧压力场分析 | 第46-47页 |
4.2.4 模拟结果与理论设计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47页 |
4.3 烟气不同进口速度对传热阻力性能的影响 | 第47-54页 |
4.3.1 烟气不同进口速度下的速度分布 | 第48-49页 |
4.3.2 烟气不同进口速度下的温度分布 | 第49-50页 |
4.3.3 烟气不同进口速度下的压力分布 | 第50-51页 |
4.3.4 烟气不同进口速度下的传热阻力性能分析 | 第51-54页 |
4.4 翅片管结构对烟气侧传热阻力性能的影响 | 第54-59页 |
4.4.1 翅片间距对传热阻力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55-57页 |
4.4.2 翅片管间距对传热阻力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57-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相变换热器内部循环水传热的数值模拟 | 第60-69页 |
5.1 模型建立与条件设置 | 第60-64页 |
5.1.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60-61页 |
5.1.2 网格划分及独立性验证 | 第61-62页 |
5.1.3 控制方程 | 第62-63页 |
5.1.4 边界条件及求解设置 | 第63-64页 |
5.2 模拟数据分析 | 第64-68页 |
5.2.1 热流密度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64-65页 |
5.2.2 充液率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65-66页 |
5.2.3 冷凝壁面温度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66-67页 |
5.2.4 蒸发冷凝段长度比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67-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总结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