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20页 |
1.1.1 中国对东盟国家的技术输出能力增强 | 第14-16页 |
1.1.2 中国对东盟跨国技术型投资与技术合作快速增加 | 第16-18页 |
1.1.3 中国驻东盟子公司成为跨国技术转移的重要渠道 | 第18页 |
1.1.4 技术转移成为中国-东盟海外子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 第18-19页 |
1.1.5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难度大且成本高 | 第19-20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20-2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22-23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23-24页 |
1.4 研究界定与说明 | 第24-28页 |
1.4.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1.4.2 研究范围界定 | 第26-27页 |
1.4.3 研究对象界定 | 第27-28页 |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28-30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1.7 主要创新点 | 第30-34页 |
1.8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评析 | 第35-64页 |
2.1 跨国技术转移研究的演进及框架 | 第35-38页 |
2.2 跨国公司内部技术转移理论的演进 | 第38-41页 |
2.2.1 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理论 | 第39页 |
2.2.2 跨国公司技术内部化理论 | 第39-40页 |
2.2.3 跨国公司的知识观与组织学习理论 | 第40-41页 |
2.3 国外跨国技术转移的重要模型评析 | 第41-48页 |
2.3.1 EI-Sayed:跨组织间知识转移模型 | 第42-43页 |
2.3.2 Cummings&Teng:跨国转移R&D知识的影响因素模型 | 第43-45页 |
2.3.3 Tatikonda&Stock:产品技术转移交互理论模型 | 第45-46页 |
2.3.4 Duan&Nie:跨国技术转移的四要素模型 | 第46-48页 |
2.4 跨国公司的内部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第48-57页 |
2.4.1 技术属性及特征的相关研究 | 第48-51页 |
2.4.2 国外跨国公司内部技术转移研究 | 第51-54页 |
2.4.3 国内跨国公司内部技术转移研究 | 第54-57页 |
2.5 东盟地区跨国技术转移相关研究 | 第57-60页 |
2.5.1 国外对东盟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相关研究 | 第57-58页 |
2.5.2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科技合作的相关研究 | 第58-60页 |
2.6 文献述评 | 第60-6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3章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相关理论 | 第64-81页 |
3.1 跨国技术转移的概念和内涵 | 第64-69页 |
3.1.1 技术的概念 | 第64-65页 |
3.1.2 技术转移的内涵界定 | 第65-67页 |
3.1.3 技术转移的类型 | 第67-68页 |
3.1.4 跨国技术转移的概念 | 第68-69页 |
3.2 跨国技术转移与知识转移的同质性分析 | 第69-72页 |
3.3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三条路径 | 第72-74页 |
3.4 跨国母子公司间技术转移的动因 | 第74-76页 |
3.4.1 母公司与子公司间的地位与关系 | 第74-75页 |
3.4.2 母公司与子公司间的技术与知识势差 | 第75页 |
3.4.3 母公司技术输出的动因 | 第75-76页 |
3.4.4 子公司吸收技术的意愿 | 第76页 |
3.5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与组织学习理论 | 第76-79页 |
3.5.1 组织学习理论概述 | 第76-77页 |
3.5.2 组织学习过程与技术转移过程分析 | 第77-7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4章 跨国公司内部技术转移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81-101页 |
4.1 跨国公司内部技术转移影响因素梳理 | 第81-83页 |
4.2 跨国母子公司间技术转移的过程分析 | 第83-87页 |
4.3 技术内隐性与技术转移效果的影响关系分析 | 第87-88页 |
4.4 跨国母子公司间技术转移的中介因素分析 | 第88-99页 |
4.4.1 子公司的吸收能力对技术转移效果的影响 | 第89-91页 |
4.4.2 子公司的吸收意愿对技术转移效果的影响 | 第91-93页 |
4.4.3 母子公司间交互活动对技术转移效果的影响 | 第93-95页 |
4.4.4 母子公司间关系感知对技术转移效果的影响 | 第95-97页 |
4.4.5 学习型企业文化对技术转移效果的影响 | 第97-99页 |
4.5 中国—东盟母子公司跨国技术转移影响机理的实证框架 | 第99-10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5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101-132页 |
5.1 实证研究思路与步骤 | 第101-103页 |
5.2 模型中的潜变量 | 第103页 |
5.3 潜变量的测度 | 第103-116页 |
5.3.1 技术属性的测度 | 第103-105页 |
5.3.2 子公司吸收能力的测度 | 第105-106页 |
5.3.3 子公司吸收意愿的测度 | 第106-108页 |
5.3.4 母子公司间交互活动的测度 | 第108-110页 |
5.3.5 对母子公司关系感知的测度 | 第110-112页 |
5.3.6 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测度 | 第112-114页 |
5.3.7 技术转移效果的测度 | 第114-116页 |
5.4 初始问卷的小样本预测试 | 第116-118页 |
5.4.1 初始问卷设计 | 第116-117页 |
5.4.2 小样本预测试与项目分析 | 第117-118页 |
5.5 PLS-SEM建模方法 | 第118-130页 |
5.5.1 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 | 第118-119页 |
5.5.2 PLS-SEM常用术语 | 第119-120页 |
5.5.3 CB-SEM和PLS-SEM的比较与选择 | 第120-123页 |
5.5.4 PLS-SEM的最小样本数需求 | 第123-124页 |
5.5.5 PLS-SEM的使用步骤和规范 | 第124-130页 |
5.6 本研究的建模方法选择 | 第130-13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6章 中国-东盟母子公司跨国技术转移机理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132-160页 |
6.1 东盟样本数据收集 | 第132-133页 |
6.1.1 调查样本的选择 | 第132页 |
6.1.2 问卷发放及回收 | 第132-133页 |
6.1.3 样本数量的说明 | 第133页 |
6.2 东盟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33-135页 |
6.2.1 样本的构成分布 | 第133-134页 |
6.2.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34-135页 |
6.3 东盟样本的正态性检验 | 第135-136页 |
6.4 中国—东盟母子公司跨国技术转移概念模型检验 | 第136-148页 |
6.4.1 研究的初始假设模型 | 第136-137页 |
6.4.2 初始模型的外部模型评估与检验 | 第137-143页 |
6.4.3 初始模型的内部模型评估与检验 | 第143-148页 |
6.5 中国-东盟母子公司跨国技术转移修正模型检验 | 第148-153页 |
6.5.1 中国-东盟模型的修正 | 第148-149页 |
6.5.2 修正模型外部模型评估与检验 | 第149页 |
6.5.3 修正模型内部模型评估与检验 | 第149-153页 |
6.6 中国-东盟模型的中介路径与效应分析 | 第153-158页 |
6.6.1 中介效应模型及相关概念 | 第153-156页 |
6.6.2 中国-东盟复合多重中介模型分析与检验 | 第156-158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58-160页 |
第7章 欧美-中国母子公司跨国技术转移机理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160-181页 |
7.1 跨国在华子公司的样本数据收集 | 第160页 |
7.1.1 调查样本的选择 | 第160页 |
7.1.2 问卷发放及回收 | 第160页 |
7.2 跨国在华子公司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60-162页 |
7.2.1 样本的构成分析 | 第160-161页 |
7.2.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61-162页 |
7.3 跨国在华子公司样本的正态性检验 | 第162-163页 |
7.4 欧美-中国母子公司跨国技术转移概念模型检验 | 第163-173页 |
7.4.1 研究的初始假设模型 | 第163-164页 |
7.4.2 初始模型的外部模型评估与检验 | 第164-170页 |
7.4.3 初始模型的内部模型评估检验 | 第170-173页 |
7.5 欧美-中国母子公司跨国技术转移修正模型检验 | 第173-178页 |
7.5.1 欧美-中国模型的修正 | 第173-174页 |
7.5.2 修正模型的外部模型评估与检验 | 第174页 |
7.5.3 修正模型的内部模型评估与检验 | 第174-178页 |
7.6 欧美-中国模型中介路径与效应分析 | 第178-179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179-181页 |
第8章 结论与启示 | 第181-187页 |
8.1 主要发现与结论 | 第181-183页 |
8.1.1 吸收能力等变量中介了技术属性与技术转移效果之间的关系 | 第181页 |
8.1.2 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中国—东盟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核心因素 | 第181-182页 |
8.1.3 吸收能力是中国-东盟跨国公司内部技术转移的重要因素 | 第182页 |
8.1.4 关系感知是欧美-中国跨国公司内部技术转移的核心因素 | 第182-183页 |
8.1.5 交互活动对关系感知有显著强影响作用 | 第183页 |
8.2 研究启示 | 第183-185页 |
8.2.1 重视隐性技术知识的传播与接收 | 第183-184页 |
8.2.2 推动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构建 | 第184页 |
8.2.3 着力提升企业的吸收能力 | 第184页 |
8.2.4 打造多样化的交互渠道 | 第184-185页 |
8.3 研究不足之处 | 第185-186页 |
8.4 研究展望 | 第186-187页 |
参考文献 | 第187-200页 |
附录一 调查问卷(英文版) | 第200-203页 |
附录二 调查问卷(中文版) | 第203-20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06-207页 |
致谢 | 第207页 |